10月1日上午8点整,庄严的国歌声在宿迁经开区古楚街道赵庄社区的赵文理家院子里响起,61岁的赵文理穿上一件新衬衫,在家门前挺直腰板。伴随着院子里响起的《义勇军进行曲》,缓缓拉动旗绳。鲜艳的国旗迎着朝阳,在这座农家小院前冉冉升起。
这个庄重的仪式,赵家已经坚持了41年,合计14975天,没有一天间断。
赵文理是家里的第二任“升旗手”。“以前升旗是我父亲的‘特权’。”赵文理介绍,1984年国庆节时,父亲赵伦波在电视上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护卫队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他心里油然而生。
“他说国旗就是国家的脸面,马虎不得。”赵文理至今还记得父亲升旗前的准备工序。为了这个心愿,赵伦波卖掉了积攒半年的鸡蛋和鸭蛋,换回了小院里的第一面国旗。没有标准旗杆,他就用一根竹竿代替。从那天起,他和老伴蔡佩英开始了第一次升旗。
根据蔡佩英在2022年时的回忆,刚开始那几年,国歌都要夫妻俩自己唱。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赵伦波从没有间断过。
赵伦波临终时,他攥着儿子赵文理的手反复叮嘱:“院里的旗不能断。”

“这是父亲的嘱托,更是我们全家的信仰。”赵文理抚摸着旗杆说。从父亲去世那天起,他正式接过了“升旗手”的使命。
邻居刘飞告诉当时的记者,赵伦波老人在世的最后几年,因患脑梗坐上了轮椅,交流都成了问题,但家门口的升旗仪式一天都没停下,都是儿子赵文理升旗,老人就坐在轮椅上注视着。
如今又过去了三年,赵家的升旗仪式仍在继续。41年岁月流转,小院里的旗杆从最初的竹竿,换成了现在坚固的不锈钢杆;国歌也从过去自己开口唱,变成了现在一按键就有的伴奏。赵文理憨厚地笑着说:“过去是自己唱国歌,现在一按键就有伴奏。咱们农家人的日子,就像这国旗一样越来越鲜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文理家的小院也成了社区的一个特殊地标。“老赵家的国歌一响起,大家都会下意识驻足,向着国旗升起的方向行注目礼。”居民们告诉记者,这两年,每逢重要节日,赵文理都会像父亲当年一样,提前打扫好院子,邀请邻居们一起来参加升旗仪式。
41年来,这个小院更换了97面国旗。赵文理将这些洗净熨平的旧国旗全部捐给了社区,用于爱国主义教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蔡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