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工匠兄弟连”走南闯北扬美名
2018-11-09 08:45:00  来源:南京日报  

  由市总工会等单位开展的“寻找身边的南京工匠”活动还在继续。近日,有人向主办方推荐了一个团队——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匠兄弟连”。这支队伍由40多名农民工兄弟组成,从事石化工程安装,包括覆盖石化安装“全产业链”的电焊工、管道工、铆工、钳工,平均年龄33岁,平均工龄10年,先后参与安装了全国最大的“千吨重百米高”海伟石化丙烷脱氢装置、咸阳彩虹光电全国最大单体动力站等项目。

  “工匠兄弟连”的队长刘金路今年34岁,他告诉记者,2006年,他从老家山东农村来到南京,成了中建安装一名普通的管道工。在工地上,重活累活脏活,他都抢着干。2009年,因工作业绩突出,刘金路开始担任工艺管道队队长。

  大家发现,刘金路不仅能吃苦,还喜欢琢磨,他想方设法节约成本、创新工艺。在他们承接的成都中电熊猫项目中,大口径管道液压顶升器是一项创新技术,过去一条管道施工需要10个人工,刘金路带领兄弟们改革创新,用液压顶升器只需要2个人工,同时该技术的使用省去了搭建脚手架,增强了施工安全性。

  焊接能手余陈杰1999年就加入中建安装,一直从事电焊,多次在全国焊接能手大赛中获奖。2015年8月,余陈杰和兄弟们一起在河北的一个工地施工。“当时那里雨水多,天特别热,地表温度达40摄氏度,一半的管道敷设要在4—5米的深沟里焊接。”余陈杰说,这些不仅要求焊接技术好,还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现场深沟内焊接大多属于“死口”焊接,空间狭小,视线受限,焊接难度大,个别焊口焊接质量存在隐患,需要返修。为了确保返修一次合格,余陈杰包下了所有返修重任。“宁焊三个口,不愿返一口。”余陈杰深知返修的难度,但为了避免返修失败带来更大的损失,他耐心完成了每一项返修作业。“好几次,我发现余陈杰有轻微中暑症状,就躺在玉米地的田埂上休息片刻,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我这样的老同志看了都很感动。”有过基建工程兵经历、担任项目安全总监的王庆华说。

  “90后”郭朋朋是兄弟连里的“发明家”,他毕业于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他喜欢“捣腾”,经常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有一次,在北方的一个野外施工工地,现场大管件较多,且施工场地不平整,他参与设计了简易管道对口器,此项工艺后来获国家专利。他还发明创造了野外移动焊接平台,并参与革新液压顶升器和管道穿管器,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在兄弟连里,这样的能人还有很多。这几年,兄弟们一起走南闯北,完成了很多外界认为的“不可能的任务”。去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区“一带一路”大型产业项目——被喻为“丝绸之路第一板”的咸阳彩虹光电8.6代TFT-LCD生产线建设现场,兄弟连以零失误的水平,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9个月合同工期任务,建成了国内单层最大的动力站,创造了“彩虹速度”。 本报记者 许琴

责编:吴旻玥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