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第九个烈士纪念日。在苍松翠柏掩映着的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下,百名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默哀、献花,诵读雨花英烈家书,聆听英烈家属发言。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时代风尚,2015年至今,南京已连续8年在烈士纪念日当天开展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仪式,成为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红色主题活动。
第九个烈士纪念日,南京市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仪式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 南京电视台娱乐文创部
“这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南京市江宁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朱学优3年前和妻子韩蓉参加了该活动,当时他还是一名预备党员。3年来,他和妻子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为筑牢社区防疫“安全屏障”贡献力量。“雨花英烈事迹和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激励我奋斗青春、无私奉献。”朱学优说。2020年7月,朱学优转为正式党员,当年还被评为“南京好人”,2021年又获得“江苏好青年”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并擘画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朱学优的故事,正是南京推动“社会文明程度高”丰富实践的一个小小缩影。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十年来,南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市文化建设,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让“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新名片,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南京新篇章提供了有力文化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的南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凡人善举层出不穷,文明新风劲吹城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扎实推进,涌现出“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全国道德模范邱海波等一批典型……一幅新时代社会文明的答卷,正在铺展。
南京。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7月22日,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汤山人民法庭内,南京市汤山上峰社区20余名小学生正在参与“与法相伴 守护一夏”系列普法宣传活动。
这里有江苏法院系统首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展示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为珠串,以汤山法庭的司法实践为鲜活素材,从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个人的德三层“德”入手,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庭工作相融合。自2020年11月建成以来,线下接待群众3200余人次,30余万网民在线参观。
在南京,类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还有很多,金陵图书馆、第二十九中学儒学馆、鼓楼区颐和路社区将军馆、十月军校……南京广泛宣传教育、广泛探索实践,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具体化系统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2021年11月,新一批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十佳案例公布。近年来,南京不断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案例。
在紫金山新闻“温暖宁”“凌晨四点的南京”“你的汗水”、龙虎网“辣油视频”等正能量短视频栏目基础上,一个吸引全市各区各部门以及各新闻媒体、社会自媒体账号等加入的“温暖宁”正能量短视频联盟正在建立。一部部主旋律作品刷屏全网,传递着“温暖宁”的南京城市温度。
2021年4月至5月间,金陵科技学院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调研行动44人团队成员进行了24个学时的调研活动,分赴神策门至太平门段城墙,共计行程6公里,拍摄城砖照片1.5万余张,以期留存砖文。这样的行动,能够让学生们在劳动教育和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让优秀传统融入血脉,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传承红色基因,“信仰之光”照全城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通讯员 张璐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扬子江畔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千帆竞渡”雕塑下,停泊着曾在渡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京电号”小火轮,97岁的它依然威风凛凛。国庆节,众多市民来此“探望”它,重温那段红色传奇岁月。
“京电号”的成功修复,是南京保护红色文物的一个样本典范。2009年,“京电号”刚回到南京时,船身氧化严重。2019年10月,“京电号”小火轮保护修复项目启动,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多完成了“考古式”的科学修复。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十年来,南京市满怀珍爱尊崇之心,保护利用好“红色传家宝”,让它们重焕新生。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他殷切希望,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些年,南京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把“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不断深挖红色文化家底,创新多种形式讲好红色故事,让“信仰之光”映照全城。
“只要我们大伙齐心团结起来,五个人是只虎,十个人就是条龙,要有一百个人,那就是一座扳不倒、推不动的泰山。”国庆节前夕,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吴浩然身着长衫、戴着黑框眼镜,和同学们排练根据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改编的舞台剧。在剧中,吴浩然饰演的主人公——革命者“钟夏”,其原型正是雨花英烈邓中夏。
十年来,南京市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层出不穷。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在全国高校巡演超过100场,并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首部以渡江战役为题材的大型原创杂技剧《渡江侦察记》,用多种杂技艺术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南京市还成立了红色文艺促进会,整合市内的红色文艺资源,促进红色纪念地与文艺界深度携手,以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讲好红色故事。
南京市还利用全媒体平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2018年清明节前,在央视上线的文化类综艺栏目《信·中国》,由王俊凯、张艺兴朗读雨花英烈家书,在“90后”“00后”中掀起了“红色旋风”,视频播放量超千万。2019年7月9日,107岁的老红军秦华礼到雨花台祭拜战友晋夫的一段20秒短视频,在抖音上出现仅一天,阅读量就达到2800万次。
近年来,南京市探索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助力高质量保护传承。2021年7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标志着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而《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则是全国首部具体保护烈士纪念设施“点”上的立法实践。“两部条例共同构成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点面结合、相互呼应’的立法体系,这在全国各地红色立法实践中独树一帜。”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京的红色文化也有了集中展示的舞台。2019年10月,“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上线,囊括了全市165处红色资源点。平台还发起成立了“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联盟”“南京红色文化志愿者联盟”“南京红色文化新媒体联盟”,在全市上下形成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合力。
感受榜样力量,汇聚文明城市建设强大动力
第八届南京市道德模范获得者合影。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7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八一勋章”获得者一一颁授勋章和证书,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是3位享此殊荣的英模之一。同时,他还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奋斗一甲子,投身强国梦。参加工作以来,钱七虎战斗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国之需要,我之理想。
2021年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东南大学副校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邱海波当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从业33年,邱海波一直坚守重症医学一线,屡次白衣为甲、为国出征,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今年9月6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好消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杨瑞清当选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教师代表。
在南京,这样的先进典型人物还有很多。
近年来,南京深入推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模范典型层出不穷,仅在去年,南京有1人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6人获评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评人数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南京共有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7人(组)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5人当选江苏省道德模范,16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106人当选南京市道德模范,87人荣获南京市道德模范提名奖,14人荣获南京市道德模范群体奖,4人荣获南京市道德模范特别奖;170人当选“中国好人”,239人当选“江苏好人”,2205人当选“南京好市民”。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8月21日下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回信精神座谈会上,2018年当选“中国好人”的鲁立讲述了自己的感动。
自18岁时第一次献血,20多年间,鲁立辗转多地,干过很多工作,但献血这件事始终雷打不动。汶川地震那一年,他拉着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献血,后来,他们建立起一个167人的挚友爱心公益群。雅安地震发生时,鲁立在单位门口拉了一条横幅:“个人为四川灾区献爱心的一小步,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一大步,世界因为有爱而美丽”。在他的感召下,同事们纷纷报名。
如今,榜样的力量正转化为南京市民的生动实践,汇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前不久,南京交管局公布了2022年1—9月不礼让斑马线的非现场处罚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2.8%。如果说马路是城市的一面镜子,那斑马线上的主动礼让,则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素养的最直接体现。斑马线前,机动车主动停驻礼让,行人快走以表谢意;小区里,垃圾有序分类,车辆停放整齐;走上街头,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目不暇接,一张张志愿者笑脸温暖人心……
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作为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之城,南京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位列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三。自2005年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南京先后4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文艺赋能城市,彰显美丽古都新时代风采
“我们这儿叫小西湖,历史上这儿也确实有一面漂亮的湖水。可后来这湖水到哪儿去了?怎么一点都没了?现在我明白了,这面湖水她在,就在我们老百姓的心里!”9月27日、28日晚,原创话剧《小西湖》在江苏大剧院戏剧厅连演两天。作为2022年度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资助项目、2022年度南京市委宣传部重大扶持项目、2022南京文化艺术节特邀剧目,该剧带着浓浓烟火气,在舞台上呈现出小西湖片区“微更新”的故事,既真实又幽默,既生动又感人,赢得观众如潮掌声。
这样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是文艺创作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文化供给,让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民乐《解放·1949》、话剧《鸽子》、京剧《梅园往事》、越剧《凤凰台》、广播剧《寻找保尔》等一批优秀作品涌现。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图书《因为爸爸》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22南京森林音乐会第二场《玫瑰信笺 秋叶传情》——大提琴重奏音乐会在中山陵音乐台上演。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这十年,是南京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发展繁荣兴盛的十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文化惠民理念、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建成乡镇固定放映点(影院)654个,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500场以上,年均观影人数超过65万人次。
文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着力挖掘“天下文枢”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古典园林、美术馆、博物馆等为文艺传播场所,同时将文学文化沉浸到繁华商圈、时尚广场和街头巷尾,点亮市民日常生活,焕发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时代风采,也彰显了南京的独特魅力。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南京4位作家获奖,创下佳绩。获奖作品分别是葛亮的中篇小说《飞发》、韩东的诗集《奇迹》、何平的文学理论评论集《批评的返场》和竺祖慈的文学翻译《小说周边》。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滋养和土壤。正如何平所说,“我的文学批评是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滋养出来的。”
2019年10月31日,南京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学之都”。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一古一今两张文化名片的迭代,既开启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南京新篇章,也给城市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新前景。南京正通过“创意城市网络”扩大世界“朋友圈”,进一步挖掘千年文脉,以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打造现代创意产业体系,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
擦亮幸福底色,基层治理“涵养”文明
10月9日上午10点,在南京仙林新村的社区广场上,穿着“黄马甲”的网格员陈璐璐一边跟居民聊天,一边将大家对社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详细记录在本子上。“黄马甲是我们统一的标识。”陈璐璐说,以仙林新村为例,该小区总计39栋楼、约4000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群体1000多人。街道、社区将网格化治理“一竿子插到底”, “我们啥事都管!环境卫生、文明停车、邻里矛盾、老年人打疫苗……只要是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都在我们服务范围内。”
南京仙林街道集高校、商业区、高档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小区于一体,外来人口多,群众诉求复杂。街道将10个社区划分为90个综合网格、195个专属网格,2668个驻街单位都纳入其中,实现社会治理纵向“精准到点”。街道还把十大类别工作“合并同类项”,成立439个网格一家亲“同心圆”,横向联合多方力量,把网格织得更密、更细、更牢。此外,街道把29个内设科室整合为“七部一局一中心”,分别与社区责任捆绑,285名街道社区干部全部担任网格负责人。一网“兜”起大小事,街道以网格连心、服务为先,赢得了居民真心实意的信任与点赞,被中组部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
网格化治理体系,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功能更贴民心。志愿者的加入,也让基层治理有温度更有深度。
南京雨花台区雨花街道翠竹园社区书记赵慧斌还记得,两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区接到任务——两天内制作出入证。“社区有8000多户居民,制作每一张出入证都需要我们上门摸底登记和调查,一户至少需要20分钟时间,我们哪怕不睡觉也来不及。”当天,她以社区名义发出志愿者招募令,希望有人能协助社区调查制作出入证。第二天上班时,赵慧斌发现群里多了100多人,满屏留言都是“我愿意,请给我分派任务”。短短一天多时间,出入证的调查摸底和派发工作全部完成,但这个志愿者群并未解散。小区里有90多户居家隔离不能外出,买菜、买药、扔垃圾、取快递等都是难题,不知谁倡议了一句,此后,每天群里都是“接龙”信息,认领各种采购和跑腿任务。在那段特殊时期,志愿者的服务既保证了疫情防控需要,又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群防群控、群策群力,志愿者用热情与汗水,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不容忽视的基层力量,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擦亮幸福底色,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添活力。
从城市到乡村,基层治理“涵养”着文明,持续营造了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社会氛围。
2022年七夕节当天,在南京建邺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秦先生前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他说,选择七夕节来领证,是觉得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当天,这里邀请参加活动的新人共同手写婚书、刻“喜”字印章,开展婚姻课堂活动……因地制宜组织的形式多样七夕活动,旨在倡导婚俗文明新风,引导更多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让婚姻回归“爱与责任”的本质。2021年4月,建邺区获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按照《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里坚持软硬件两手抓,积极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推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
“倡导勤俭节约,不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仅增加自己的负担,还造成浪费,面子不在酒席上……”9月27日,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南京六合区横梁街道上马村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们纷纷走乡入户,鼓励村民破除封建迷信,树立勤俭节约文明新乡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已沦为社会陋习。2017年,上马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为当地树立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新风尚。红白理事会带出了好乡风,厚养薄葬已逐步成为许多村民的共识。在红白理事会的带动下,村民的思想发生转变,不少村民主动加入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的行列。
不断培育涵养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基层治理源源不断输入新能量,让南京的大街小巷“毛细血管”充盈着文明之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李子俊 王茸 张源源 朱旖旎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