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高淳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2-11-28 09:58:00  来源:新华日报  

初冬的清晨,苏皖交界处,东边青山隐隐,西侧圩区水雾袅袅,薄雾轻纱中的小城如画似梦。

晨曦乍现,山里的老汉等着露水散去赶到油菜地下肥锄草;待暮色四起,水乡的蟹农就着月色下塘取蟹。

这就是南京高淳。全区70%的面积是生态涵养区,地表水水质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超过75%,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38元。依靠绿水青山,高淳人走上发家致富路。

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保护饮用水源地,倒逼高淳人较早有了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高淳把全境802平方公里作为美丽花园来整体保护修复,每年干几件实事,掸去GDP的“粉尘”,滤掉增速中的“污染”,一茬接着一茬干,这座位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小城日渐呈现出“江南胜地”的现代模样。最近高淳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多年的岁月讲述了一场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流动的水日出斗金

小雪过后,乡村的夜晚寒气四起。看着时针走向10,蟹农罗玉富戴上头灯,套上水裤,走向蟹塘。他跳进塘边的小船,荡起双桨,划向水中央。只见漂在水上的他拎起一只地笼,双手一晃,转眼满船螃蟹横行,发出雨滴敲打屋檐般的“沙沙”声。

“我们的水好,蟹就好。比外地的蟹每斤要贵上八九块钱。”老人眼尖,一眼看准一只蟹,手一捏,扔回塘里。“壳发软,再养养。”罗玉富的蟹塘在高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的东面就是固城湖,园区5500亩水面全部采用近自然、原生态的方式采用水源。养殖尾水流进漂浮着水生植物的生态沟渠,再汇聚到生态塘,最后流入1米多深的湿地,经净化沉淀,再进入塘口循环使用。

高淳拥有全国第一个有机螃蟹证书、第一个国家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标准、第一个国家级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等多个“第一”,打造出全国一流的生态养殖基地。螃蟹养殖面积连续22年稳定在22万亩左右,辐射带动周边养殖面积100多万亩。2021年,全区产蟹1800万公斤,产值23亿元。今年螃蟹总产量预计达1850万公斤,以螃蟹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已成为高淳最为重要的富民产业和最具特色的地标产业。

好蟹和好水相依并存。高淳水域面积占比近1/4,城区南部就是30多平方公里的固城湖,护水非一日之功。早在1999年,高淳就投入3000多万元,对固城湖流域内的86家工业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保护了这个高淳的“大水缸”。

此后,固城湖水源保护延伸到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到2006年,湖周边砖墙、阳江等5个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从2010年开始高淳成为国家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到今天,高淳区943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铺设污水管网约2300公里,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接农户数8万多户,全区农户污水平均接户率达82%,所有农污设施均接入信息化监管平台,所有设施运行实时监控。

2020年起,高淳对总面积近3万亩的281块生态水面,探索实行生态涵养专项补偿,拨付补助上千万元。

流水生财,岂止不腐。两年前高淳开始全面连通水系,投入6亿多元,打通84公里长的河道及周边河沟,覆盖流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就在这个月,砖墙镇暗陡门村的陈陆斤老人,从承包的百亩沟汊收了近万斤鱼,连鲢鳙的零售价都要7元多,比池塘养的鱼贵了一半。老人说,他承包的沟汊都要求生态管护,不准投饲料,不准围堵,只能挂网,水流通行无阻。“鱼不大,味鲜,亲友知道晚了都买不着。”老人对这种新式的流水养鱼很得意。

因境内石臼湖、固城湖水禽成群,鱼肥虾美,高淳自古享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之誉,今日高淳,四处水流潺潺,物阜民熙,一度被淡忘的“日出斗金”一词又活跃在高淳人的日常交流中。

美丽的村点绿成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舞水声中。在高淳总能邂逅千年的山色,万古的水声。

落日熔金,国际慢城大山脚下,民宿枕松云居的员工芮香凤换下工作服,骑上电动车回村,15分钟后她一到家就挽起袖子为儿孙做饭。在家门口一年有收入三四万元,还能照顾全家,芮香凤很知足。

从山腰到山脚,大山子民靠山吃山,不要说两万多亩茶叶、上万亩早园竹,光民宿就有数百间。南边的瑶宕村,农户办起了乡村旅游合作社,7家开民宿,8家做餐饮,每家平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高淳有54家上线民宿,上千张床位、近6000个餐位,总收入年均约2800万元,其中胡家坝渔隐朴宿、蘭園客栈店还被评为全国甲级民宿。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成潮,城里的积蓄转眼变成乡间别致的农舍,吸引更多的城里人下乡解乡愁。

胡家坝老村支书胡怀栢记得,当时位于村头的冶炼厂,冲天炉喷出的废渣,落在地里,菜叶发黄,落在田里,禾苗都不抽穗。十几年前,山乡的东坝和桠溪两镇就关停了20多家化工企业和污染企业,高淳区8个镇全部创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站在大山山顶的文峰塔下放眼望去,四野村落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不负“江南胜地”的赞誉。

东坝街道垄上村原是市级经济薄弱村,经多年乡村连片整治,垄上村成为众人眼中的美丽乡村,社会资本进入,依托茶园发展茶文化,和着美景打造文创基地,薄弱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800元,2021年全区旅游总收入增幅达20.04%。

好生态从金字招牌变成真金白银。2021年,高淳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4.61亿元、增长4.4%,农业增加值52.22亿元、增长2.4%,两个增速位列南京五郊区第一,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

制度的安排守稳子孙饭碗

绿色发展的导向,离不开制度的守护。

高淳每年把不少于20%的地方新增财力用于生态建设,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不少于3%,2021年达到5.51%。

高淳是唯一参与GEP核算国家标准制定的区级地方政府,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县域GEP核算标准体系。选取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人居文化3个一级指标,以及农业产品、土壤保持、大气维持与改善等18个二级指标,为蓝天碧水、公园绿地、河流湖库等生态资源贴上价格标签。GEP纳入政绩考核加分项,大力调动各级干部抓生态保护、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积极性。

好山好水,滋生着蓬勃朝气。近3年来,高淳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55.29%,15家企业入选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名单,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4个、总投资1183.6亿元,基本形成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企业家程荣武来了。他把经营多年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厂和全家一起迁到高淳。“好生态是重要的加分项。”他和家人常在傍晚散步于固城湖边,他说很少遇见像高淳这样静美的地方。

“北漂”青年蒋萍来了。带着一帮设计师搞乡村建设,盖民宅,办市集,做茶饮,复活返璞归真的老手艺,让都市人的向往可触可感。

还有文字书写者、美食爱好者、历史探寻者、民俗研究者、昆虫迷恋者……总有一处山水,击中他们内心深处,因而他们不走了,在高淳留下。□ 本报记者 颜芳 通讯员 蔡伟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