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发布通知,将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村、浦口区汤泉街道泉东村、六合区马鞍街道巴山村、高淳区阳江镇保城村和溧水区石湫街道九塘村5个村命名为“第五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社区)”。至此,南京市已有9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社区),总数全省第一。
生态好,绿水青山擦亮底色
驱车行驶在六合区巴山村,只见花红柳绿、水漾碧波,蜿蜒的柏油路通往各村居。“你瞧,房前屋后多清爽,比以前强多了。”年近古稀的村民汪庆松快人快语道。
巴山村背靠巴山、猪山、龙脐山等自然山体,坐拥山湖水库,生态本底优良。然而,此前由于旱厕林立、缺少污水处理设施等,“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度成了常态,导致水体被污染,普遍“脏乱差”。
守护好山水,擦亮生态底色。近年来,农村厕所改造、环境连片整治、河塘沟渠截污治污等工程陆续“上马”,水清了、路净了,巴山村“颜值”飙升。村党总支书记李晨告诉记者,如今全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村民生活污水基本接入管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废旧农膜等包装废弃物回收率100%。
过去,农村人居环境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存在投入不足、标准缺失等问题,导致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欠账多,“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为不少农村的写照。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首先就要补短板。“过去村内河塘长期未进行清淤,蓄水能力一度减弱,造成淤塞的同时,还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对村内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都造成了影响。”溧水区九塘村党总支书记薛元明介绍,近年来九塘村深入开展小微水土综合整治,集中开展了清淤、疏浚、维护与修整等一系列工作,有力提升水源工程蓄水能力、生产用水灌溉率。村里还组建起生态管理员队伍,对河流水体进行常态化监管。
如今,九塘村的一条条河道,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产优,绿色经济动能强劲
落子生态环保,下出循环大棋。在南京市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带动产业转型,让一方碧水蓝天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后劲,绿色发展进入提档增速阶段。
3月15日上午,江宁区阜庄村千余亩高标准生态农田内,油菜、紫云英、菖蒲、香椿、蛋白桑、香根草等作物迎风摇曳,再过不久,它们将被翻耕到土里成为绿肥。
阜庄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不仅成本高、收益低,还导致污染监管难。为此,村委会将散乱分布的低产稻田、旱地等从村民手中流转,进行土地平整以及沟渠、路、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起,我们连同专业合作社建成千亩绿色、生态、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同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与生态景观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源污染防控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打造了太和水稻专业合作社循环农业示范园特色品牌。”阜庄村委会副主任马盼盼介绍,目前本村所产无污染绿色生态大米平均售价18元/斤,亩均产量700斤,亩均收益较以前翻了两番。
“好生态能当饭吃”,浦口区泉东村对此也深有体会。“汤泉有着天然温泉水,土壤相对较好,长出的苗木品质较高,受到客户喜爱。”该村党总支书记刘森说,目前辖区内苗木种植面积6000余亩,品种超100种,一到春季,就有源源不断的货车停在村口,一车车把这里的苗木运往全国各地。
不仅如此,2021年10月,随着大吉松鼠部落项目建成营业,泉东村借助“村企联建”大力支持和推动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村民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松鼠部落开业之后,我们家在村里帮助下开了农家乐,每个周末生意都爆满,日子越过越好了!”泉东村“汤泉院子”农家乐负责人董宜海说。
生活美,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的建成,不仅让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更让“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老爷子,又去散步啦?收获不少嘛。”14日傍晚,75岁的高淳区保城村老党员吴玉贤正从村外散步回来,手上拎着一袋生活垃圾,路过的村民都笑着跟他打招呼。
村里人都知道吴玉贤是个闲不住的人,经常主动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就连散步都拿着一个袋子,方便捡拾村里的垃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仅仅是句口号,更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吴玉贤说。
保城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胡东昶说,村里提升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素质也得到很大改善,像吴玉贤老人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大家主动维护周边环境,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村民们对生活越来越满意。
生态文明示范村,不仅要建更要管。如何让绿色发展形成长效,让村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阜庄村成立首届“阜庄娃娃”儿童议事会,创新提出“农业+科普”的发展模式,将当地丰富的自然水生态资源禀赋转变为青少年的教育资源,推出“小河长”“小农夫”等青少年科普项目,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泉东村则通过召开道德评议会,村里发生的大事小事特别是不文明现象,都被拿到会上评一评议一议。评议会将评判权交给群众,通过群众来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评议群众,号召村民养成绿色环保、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江苏“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要根本好转。对于农村来说,什么叫根本好转?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东说,除了疏浚河道、消除黑臭水体等,农田还要恢复生物多样性面貌,这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根本好转,要求农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继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还要关注培育职业农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