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青田雅居社区“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73岁的魏大富戴着老花镜,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灵巧游走,随着细碎的纸屑飘落,一幅精美的窗花渐渐成形。旁边,68岁的张国珍悬腕运笔,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一只生动的仙鹤轮廓清晰起来。这间不大的工作室里,剪刀的轻响、毛笔在纸上的沙沙声交织,汇聚成一份份凝聚心意的手工艺品。
7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自2017年12月成立以来,这支由平均年龄逾70岁的17位老党员组成的队伍,深深扎根在社区。去年7月,老党员们不满足于翰墨丹青与剪纸技艺的自我研习,萌生了新想法:在工作室内成立文创工坊,将个人所长转化为文创产品,进行义卖,帮扶社区困难群体。诗书画剪的精湛技艺,自此有了更温暖的去处。
工坊的运转,依靠老党员们的自觉分工与协作。从创意设计、材料筹备,到书法题字、塑封定型,他们自发形成了一条高效的“流水线”。在工作室剪纸社、书法社、国画社核心成员的带动下,居民骨干们也加入了,共同完成工艺复杂的作品。小巧的车挂、雅致的冰箱贴、清逸的书签、精致的扇面……这些充满传统韵味的手作,最初在小区内义卖,随后,在街道和社区的助力下,老党员们带着它们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聚宝山公园、金地广场、羊山湖公益集市……甚至走进了二十八所等共建单位。从社区小天地到城市大舞台,方寸匠心找到了传递爱心的广阔平台。
2024年7月以来,通过参与十余个公益项目、几十场义卖活动,文创工坊累计筹集善款1.3万余元。目前,已有部分善款用于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如为辖区内失能老人购买尿不湿、为6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
这份“托举”背后,是银发志愿者们克服生活琐碎、挤出时间的奉献。57岁的张取清,日常要照顾5岁的孙子,常常在孩子安睡后,又回到工作室继续忙碌。张国珍的日程更是满满当当:接送孙子、买菜做饭,在生活的烟火气里,他硬是挤出分秒,只为工作室里还未完成的画作。生活的责任与奉献的热情,在老党员的日常里,是最朴实的坚守。
这份由老党员们开创的公益事业,吸引了越来越多力量的加入,文创工坊“合伙人”队伍日益壮大:辖区内某驾校定制了500把题字团扇,并主动提供制作材料;栖霞区老干部局、区民政局、区妇联、区红十字会、尧安新村咖啡屋、吴边社区星光集市等纷纷联动共建,提供义卖平台或资源支持。“我们希望能链接更广阔的平台,让这份源于社区的温度,惠及更多人。”青田雅居社区青年助理王海英说,每周日上午书法社的定期交流,每两周一次的国画班学习,6月底重新开课的剪纸技艺传承,都在有序进行。
“‘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引领着多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协同共进:以银发老党员们为核心,‘十月青年’队伍汇聚了社区与共建单位的年轻力量,‘青田小楼长’则是社区的小小主人翁。”青田雅居社区党委书记朱珠说,老中青少四代如根脉相连,在社区绘就了守望相助、代际共融的和谐图景。
从一间小小工作室的翰墨书香、纸剪生花,到联动四方、惠及邻里的公益善举,“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的生动实践,是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深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结出的丰硕果实。尧化街道党工委通过建强组织堡垒、搭建多元平台、汇聚各方力量,不仅让老党员的银发生辉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更探索出一条凝聚党心民心、激发社区自治共治活力的有效路径。下一步,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模式,让更多有温度、有活力的党建品牌在基层扎根、开花、结果,绘就尧化幸福家园的温暖底色。(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旖旎实习生 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