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年近八旬“环保愚公”用善行带动一批人感动一座城
2021-07-05 13:57:00  来源:姑苏晚报  

年近八旬,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可杨承烈偏不!

他身披红绸带、手拿竹夹,骑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捡拾垃圾。杨承烈用这样的方式宣传环保,已经坚持了整整10年。

在一些人眼中,杨承烈是个“怪老头”,可他自己无所谓。杨承烈自称“环保愚公”,希望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捡垃圾这样的“行为艺术”,提醒人们自觉培养文明意识。

“生命不息,捡垃圾不止!”执着的杨承烈用了10年时间,带动了身边一批“愚公”捡垃圾。他说:“这是好事,我还能再干上10年。”

退休后热心公益发挥余热

2004年,杨承烈从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上光荣退休。自由自在的生活并没有让杨承烈感到快乐,反而让他觉得有些迷茫。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了国家奋斗终身,我退休前就是那么做的。”杨承烈说,20世纪60年代初,他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一次去雨花台瞻仰烈士陵园后,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很多烈士牺牲的时候只有20多岁,我当时深受感动。”大学一毕业,杨承烈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执意去了新疆,这一去就是20年。在新疆,杨承烈在煤矿挖过煤,修过公路、盖过房子,在大漠戈壁中经受住了风沙的考验,熬过了缺吃少穿的艰苦岁月。在坚守边疆的岁月里,杨承烈不仅要干体力活儿,还要教书育人。如今,杨承烈常说自己一半是苏州人,一半是新疆人。

从新疆回到苏州后,杨承烈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直到退休。在清闲的退休时光里,杨承烈的脑海中不断闪回着在新疆挥洒青春的画面。年轻时的那股冲劲儿,又驱使着已经退休的他寻找下一个人生目标。“20世纪90年代,我看到报纸上说大学缺少供教学用的标本,于是我就想到了遗体捐献,还找到了当时的苏州医学院。”杨承烈说,当时负责捐遗事务的教授表示非常欢迎,但是200元的公证费却让经济并不宽裕的他有些为难。“2005年开始,苏州可以不用公证捐遗了,我立马就去签了字。”杨承烈不仅自己主动捐遗,还发动身边的老伙伴们捐遗,此后,他成了一名捐遗志愿者。

“捐遗是身后事,我要争取捐一个健康的遗体。”退休之后,杨承烈养成了骑自行车锻炼的习惯。如今快80岁的杨承烈,身体十分健康。参加虎丘老年长跑骑游队之后,他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启了老年志愿者的第一个公益项目——帮教失足少年。这几位老伙伴定期骑着自行车从苏州出发,到句容的江苏省少管所,对失足少年进行一对一帮教。

此后,老年志愿者们还积极参与禁毒宣传、扶贫助困等公益活动。

“怪老头”身体力行捡垃圾

“一次我在国外旅游,看到有一块‘不要乱丢垃圾’的警示牌竟然是中文标注的。”杨承烈说:“还有一次在欧洲,我亲眼看到有人把中华牌的香烟盒丢在花坛里。”这让杨承烈陷入了沉思。

此后,杨承烈和其他老年志愿者,在一些广场上举办过类似提升文明素养的主题宣传活动,但是活动形式仅仅是拉横幅、请路过的市民签名而已。“现场热闹是热闹的,但是效果好像很一般。”杨承烈想找一种方式,不仅能够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乱丢垃圾是一种陋习,还要让大家自觉提升文明素养。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光靠我们嘴上说说,效果肯定有限。”多年以后,杨承烈脑海中突然冒出了愚公的形象。“陋习就像一座大山,只有像愚公那样不停地挖,才能找到文明的路。”杨承烈萌生了当个“环保愚公”的念头,事情很“简单”,就是每天捡垃圾。

“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在杨承烈看来,教会别人首先是要自己身体力行。于是,苏州的街头出现了一位骑着自行车,身披红绶带,上面印着“环保愚公”四个大字的“怪老头”。

杨承烈自己总结了“环保愚公”必须要面对的“四道关”:一是“面子关”,他的一位大学同学批评他:“堂堂大学毕业生、退休教师,怎么能去捡垃圾?”面对非议,杨承烈一笑了之。二是“脏累关”,垃圾本身就不干净,要和垃圾打交道,脏累是必然。三是“坚持关”,每天都要捡垃圾,必定要牺牲自己的时间,普通人很难坚持。四是“奉献关”,公益活动不光没有任何收入,很多时候还要自己花钱买装备。

“环保愚公”一度增加到100多人

在愚公精神的感召下,2011年,包括杨承烈在内的5名志愿者成立了“环保愚公队”。这群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志愿者每天在苏州的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传播着文明的理念。

团队成立后的两年里,苏州媒体频频关注“环保愚公”。这段时间里,“环保愚公”从5人一度增加到100多人。表现积极的“愚公”,一年累计超过1000小时在街上捡垃圾。

前些年,杨承烈回到乌鲁木齐,把“环保愚公”也带到了新疆,当地电视台和报纸都采访了这位“怪老头”。他在上海嘉定帮忙照顾孙儿的时候,也抽空上街捡了几天垃圾,结果也被媒体发现。“红出圈”的“环保愚公”已经不是苏州的独有风景了。

这两年,杨承烈将“环保愚公队”的“旗帜”交给了下一任,但是他离队不离岗,每天还是坚持上街捡垃圾。“最近黄梅天,儿子劝我不要冒雨出门。但是黄梅天也有雨停的时候。”就这样,杨承烈见缝插针上街坚持捡垃圾。

“现在,我每天捡垃圾都要去角落里面找,就像在‘打游击’。”这几年,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卫生死角也开始“转移”到人们平时很少看到的地方。杨承烈说,前两年,在一家单位的背后,他发现围墙边有一些平时没人注意的垃圾。他就花了好几天才把卫生死角清理干净。“这事情后来被这家单位的领导发现了,不光在大会上表扬了我,还要求所有员工不要再乱丢垃圾。”杨承烈说,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不能说是‘环保愚公’的功劳,但是苏州的文明水平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当记者问他准备什么时候真正退休时,杨承烈说,平时骑自行车出门就是锻炼,捡垃圾也是一种放松,照这样的状态,90岁的时候应该还能当“环保愚公”。“我的口号是‘生命不息,捡垃圾不止’,再干10年绝对没问题。”杨承烈斩钉截铁地说。(姑苏晚报记者赵晨民)

责编:苏州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