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端木银熙:75岁了,他仍扑在水稻育种一线
2021-08-24 07:51:00  来源:新华日报  

立秋那天一大早,当记者按照约定赶到常熟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采访端木银熙时,却扑了个空。打听之后才知道,这位颇有名气的水稻育种专家已经下田干活。记者追到育种基地,戴着草帽的端木银熙从田里站起来,皮肤黝黑的他,在和记者打招呼时,一颗颗汗珠顺着脸颊流淌,眼睛不自觉地眯成一条缝,脸颊还时不时轻微抽搐。看着他用手指轻轻揉着眼睛,身边人都知道,这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常年蹲在田里观察水稻,端木银熙患上了眼神经紊乱和面部痉挛症。

即便已经75岁了,端木银熙仍然扑在水稻育种一线。在近60年的育种研究中,他育成的水稻新品种达到37个,在苏、浙、沪、皖、鄂等地推广,为国家增产粮食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他为“难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种家”。日前,端木银熙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最美基层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成为一名水稻育种专家,让更多人吃饱饭、吃好饭,这是端木银熙一辈子的追求,而这份执着,源于小时候刻骨铭心的饿肚子经历。

端木银熙出生在常熟一个农村家庭,开始长身体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常常饿得头昏眼花。16岁那年,由于父亲去世,他被迫放弃学业,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由于他在干活时总有着刻苦钻研的劲头,被推荐到公社农技站当了农技员。他蹲在稻田里,细致观察水稻,记录各类数据,看着那低到“可怜”的粮食亩产量,一个梦想在端木银熙心中深深扎根:这辈子要为农民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1976年,常熟组建县农科所,攻关良种培育。经过考核,表现优异的端木银熙被选中,专门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端木银熙深感底气不足,开始刻苦学习,用每天早上5点到7点的两个小时,自学农学专业13门课程。基础薄弱的他,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拿到了大专文凭。

1995年,端木银熙跟随苏州市科技部门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学习杂交稻育种技术。当时已是国内杂交水稻专家的袁隆平不仅带着他们到田间参观,还无偿赠送了一堆育种材料。

1996年,常熟农科所启动“南繁加代育种”研究,由端木银熙带着团队每年夏天前往海南进行育种。让他惊喜的是,常熟农科所的试验田紧邻袁隆平团队的试验田,最近的地方只隔了一条窄窄的田埂。近水楼台先得月,端木银熙经常请教,袁隆平热情地给予很多技术指导,并明确建议“在杂交粳稻选育过程中导入籼稻恢复基因,从而在新品种选育上不断实现突破”。

由于水稻田里蚊虫成群,毒蛇出没,高温天必须穿上又重又闷的长筒套鞋下田作业。踩在水田里,上有烈日暴晒,下有热水灼足,把人蒸得大汗淋漓,半天不到,白花花的汗渍就挂在了衣服上。“日子虽然苦,但是育种人在一起研究讨论,感觉很幸福!”回想起在试验田的日子,端木银熙忍不住感慨道。“看到袁隆平取得这么大成就后,还坚持下田工作,我很受鼓舞。”多年来,端木银熙成功培育了高产的“太湖粳1号”“太湖粳2号”和常农粳系列新品种,分别通过省级审定,在太湖稻区广泛推广应用。常规育种取得成果后,端木银熙开始攻关杂交优势育种,相继育成“常优”系列14个杂交粳稻,在稳定高产的同时,把稻米品质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这些培育出的新品种,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金种子”。“多亏端木老师的建议,我在接手种田的第一年就种了农科所的新品种,当年亩产就提高了二三百斤。”常熟市尚湖镇大河村的种田大户范卫明说,“从那以后,只要他们有新的品种出来,我就种,一直种到现在。”

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水稻育种专家,端木银熙靠的就是天天在田间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近60年的育种研究,让他对水稻产生了感情。

眼下,正是水稻抽穗扬花的关键阶段。360亩的试验田内,种了11366个品种。由于每个品种的抽穗扬花时间不一,端木银熙每天都要下田观察记录水稻的性状。“当时,袁院士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挑起杂交粳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重担。我会一直努力下去,实现这个承诺,让更多农田种上优质高产的杂交粳稻。”本报记者 韩 雷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