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姑苏区金阊街道石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出现了暖心的一幕。正在为72岁的郁纪初老人理发的许坚根突然收到了爱心市民何常山送来的理发套装。接过这套崭新的理发工具,许坚根直言非常温暖。一套理发工具,一头挑着爱心市民的拳拳爱心,另一头也连着许坚根8年连续不断为老人义务理发的善举。
旧剃头刀“退休”,为凡人善举点赞
在何常山眼里,瘦瘦小小的许坚根却有了不起的能量。
何常山是石路社区一大厦的物业经理,他年初到社区报名成了防疫志愿者。几个月下来,他发现石路联合工作站站长许坚根总会抽出时间为老人理发。有时候是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有时候也会去老人家中。一把梳子、一把电动剃头刀,系上围布,不一会儿,“头”等大事就解决了。
“疫情期间,不管是居民还是志愿者,理发成了难题,许站长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为我们理发,甚至还跨区域为居民服务,为大家解决了‘头’等大事。”何常山告诉记者,一日行善、一次义举不难,但许坚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义务理发,着实让他感动。
偶然间何常山发现许坚根的剃头刀不太灵活,于是萌发了为他换套新工具的想法。“这一套理发工具虽小,但在许站长手里能发挥大用处。不单助残、助困,给居民带来方便,还把社区的关怀带给大家,我也特别高兴能为社区公益助力。”何常山说。
义务理发8年,从小许到老许
“一开始,为老人理发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许坚根直言,2013年,他刚刚进入当时的三乐湾社区工作,负责民政、老龄等条线。由于是新社工,和居民们不太熟悉,面对低保、残疾等困难老人时,更是只有点头打个招呼的交情。
“不能拉近和居民的关系,工作就很难做好。”许坚根很着急,却找不到好办法。无意中,他发现老社区书记严斐和居民们关系不一般,于是他就悄悄“偷师”。他发现老书记每次上门走访都会带上理发工具,有老人需要就帮他们理发。
严斐告诉许坚根,很多独居或残疾的老人,不愿对外人说起家里的困难,而借着理发的机会,可以和老人们聊家常,时间长了就成了朋友,朋友之间自然是无话不谈。从那以后,许坚根跟着严斐学习理发,隔三岔五去老人家里坐坐,帮他们理发、聊家常。慢慢地,他成了老人们口中的“热心肠小许”。转眼8年过去了,当年从老书记手里接过的理发工具也在2017年“光荣退休”,之后许坚根自费换了一套。
如今,“热心肠小许”也变成了“老许”“许站长”,手里的剃头刀又换了一套。
好事不嫌多,还会继续延续爱心
这么多年的义务理发也让许坚根收获了好口碑——居民和同事们说起他,总会异口同声地说:“许站长做过的好事太多了。”然而,在许坚根看来,他最在意的是有没有人在他的带动下,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献出爱心。
谈及这么多年义务理发期间有没有一两件记忆犹新的事情时,许坚根脱口而出了一个人名——凌庭方。
据许坚根介绍,凌庭方住在南浩花园,老人时常会来社区与工作人员分享他创作的书画作品。2014年,凌庭方找到了许坚根,心平气和地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我孤身一人,平时的生活主要靠社区工作人员帮衬。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怎么回报社会,终于想到了一件我能做的事情。”凌庭方说的事情,正是捐遗。他希望,身后能捐献出遗体供医学研究。
得知老人的心愿,许坚根帮忙联系了市红十字会,了解捐遗的各种事项。根据相关政策,捐遗需要亲人同意。但是,凌庭方是孤老,身边没有任何亲人。咨询了市红十字会后,凌庭方与社区协商,决定委托许坚根作为他的“身后执行人”,签署捐遗志愿书。
“多年来,老人的生活起居一直是我在照顾,我把他当成了亲人,生前他再三说起捐遗的心愿,我一定要帮他完成。”许坚根说,今年9月27日,54岁的他自己也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提交了捐遗申请。
本报记者 李浛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