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七旬老人的田间追梦史
2022-11-07 14:13:00  来源:姑苏晚报  

近日,常熟市农科所传来好消息:杂交粳稻新品种“常优粳10号”在盐城市盐都(稻麦)推广示范基地实产验收,亩均产量981.4公斤,成为江苏省育成的杂交粳稻最高亩产品种!

这个集熟色好、耐高温、抗倒伏、病虫害轻发、结实率高等特点于一身的优质大米品种来之不易,由常熟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端木银熙,带领团队历时12年才选育而成,去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今年在省内外8个大市28个县(市、区)33个点布点试种。

一个又一个新品种通过审定、布点试种、大规模推广,这个75岁的老人,50多年来坚守在田头,孜孜不倦地培育水稻良种,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恒心和毅力探索前行,一步一步实现他少时的梦想。

端木银熙1947年出生于常熟农村,少年时恰逢三年困难时期,让他对饥饿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也使他对粮食丰产有了执念。18岁那年,端木银熙当上了农技员,在为农服务的过程中,他更深刻理解了水稻良种对于农业、农民的意义,那时一个梦想在他的心中生根:要为农民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让大家都吃饱吃好。

1976年,常熟决定组建农科所,开始攻关良种培育。经过考核,端木银熙被抽调进所,专门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然而水稻育种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当时的端木银熙文化不高、经验不足。为此,他开始自学充电,用6年时间拿到了大专文凭。苦读的同时,他常常到周边县市的农科所取经,每天扑在田间,拉线规划、拔秧运秧、调查苗情、测量株高。一身汗、一身泥是他的常态。

20世纪90年代,端木银熙见到了他的偶像袁隆平院士,深受启发。为了加快育种进程,1995年,端木银熙开始带领团队赶赴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开启了一年中度过两个夏天、种两茬水稻的模式。

水稻育种须在露天作业,在海南高温暴晒是常态,不仅如此,水稻田里蚊虫成群、毒蛇出没,研究环境十分艰苦。“育种工作主要试验场所就是在田间,这些苦不算什么,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带上下田“四件套”:草帽、高筒套鞋、笔记本、水杯,端木银熙能在泥泞的稻田里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

到海南育种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端木银熙27年来从未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常优1号”“常香粳1813号”“常优粳10号”……一个又一个新品种选育成功,截至目前,常熟累计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达41个,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7100多万亩,增产粮食约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30亿元。

水稻育种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育种试验到职能部门鉴定,平均需要10年时间,若不顺利,10年也难磨成一剑。因此端木银熙对新人成长一直十分重视,他说:“在如此长的科研战线上,需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投入进来,一定要加强、重视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

几十年来,端木银熙不间断地带着所里的年轻人,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从田间的肥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从观察习性到选优去劣,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同时结合科技骨干、年轻科技人员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传帮带。王小虎、王雪刚、钟卫国等一批人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好手。

端木银熙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种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解决百姓吃饱饭吃好饭的基础。必须持续探索,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记者 陈洁)

责编:张威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