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家门口”的幸福可观可感
姑苏区多措并举提升民生福祉
2023-01-13 09:13:00  来源:新华日报  

2022年,新建、改扩建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8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16个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全市首家“养老+托育+卫生”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推进建设数字社区,建成6个群众“家门口”共享服务空间;2023年,新建西北街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不少于1300户适老化家庭改造;建设“数字社区”“精网微格”……

翻看新鲜出炉的姑苏区政府工作报告,“家门口”就医、养老、社区治理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频频被提及,成为关注热点。文字之外,行走姑苏区实地感受,报告所展示的一项项成绩可观可感,展现出现实模样;一些新年计划也已提上日程,加速行动起来,让更有温度质感的苏式幸福生活可期可盼。

“家门口”撑起健康保护伞

近段时间,姑苏区“家门口”的发热诊疗站火出了“圈”,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吃劲”时刻,姑苏区反应迅速,将“核酸检测屋”改造成31家发热诊疗站,为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居民提供“一站式”就诊服务。截至去年底,有超12万姑苏居民在家门口的发热诊疗站安心就诊。

发热诊疗站“变身”及时,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姑苏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久久为功。过去十年间,姑苏区通过新建、迁建、扩建、改建,先后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建起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发热诊疗站的背后,都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支撑,从医务人员,到就医系统、医保结算等,都能高效配置到位。

机构不断建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去年8月,姑苏区发布实施“1+17+N”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计划,以1个区域医疗中心为建设龙头,辐射带动全区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N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从而实现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同时启动了“优质医疗资源融合工程”。

眼下,姑苏区加快布局,正聚力规划统筹区域医疗中心、疾病防控中心、健康服务中心3大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平江、沧浪、金阊三个街道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壮大卫生人才队伍,以此打造更均衡、更优质、更精准的“一刻钟健康服务圈”。

让触手可及的医疗资源更优质,是姑苏老百姓对“家门口”健康伞的热切期盼。近年来,姑苏区通过持续深化医联体合作模式,让期盼逐渐照进现实。至此,姑苏区已建成综合医联体15家、专科医联体46家。有了这些基础,姑苏区打造起一批特色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去年启动的“市区联动医疗健康优质均衡建设十大行动计划”,就有效把三级医院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已惠及7万多人。

“家门口”构筑幸福养老圈

在姑苏区勾勒的“家门口”幸福圈里,养老也是亮眼的一笔。

“四季晶华小区,今天中午送餐15份。”“3号房的施爷爷需要一个新枕头。”每天上午,地处吴门桥街道宝运路141号的姑苏区悦龄健康综合服务中心内,负责中心为老服务的侍萍准时开启忙碌模式。去年12月,中心作为苏州市首家“养老+托育+卫生”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建成投用。“不少老人带着孩子来上托育班。在这里,‘一老一小’都有了自己的幸福。”侍萍笑说。

作为苏州市古城区、中心城区,姑苏区老年人口多。3年前,姑苏区首推“3+X”社区养老助餐体系,到去年底,已完成平江街道装驾桥、沧浪街道西大街等20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布局,基本建成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主渠道、社会化助餐为补充的助餐体系。在提供助餐服务的基础上,各街道融合多样资源打造“养老旗舰店”,努力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医疗、上门服务等便捷、舒心的“原居安老”幸福生活。

大公园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地处双塔街道十梓街343号,整幢建筑共6层楼,一楼包含社区办公大厅和便民服务点,二楼有餐厅和书画室,三楼是社区课堂和健身房,四楼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五楼和六楼设有32张短托床位,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养老综合体。以服务中心为枢纽发散出去,大公园社区聚焦老人出行、居住环境、尊老氛围、智慧养老等方面发力建设,成功获评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家门口”的养老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社区养老,居家、机构养老同样被看重,姑苏区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筑圈,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目前,除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姑苏区还有66家正在运营的日间照料中心、29家养老机构。新的一年,姑苏区还将建设白洋湾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完成不少于1300户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新增养老机构床位不少于150张,推进不少于8个“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试点。

“家门口”织密基层治理网

就医、养老、育儿……伴随着居民在“家门口”活动越来越多,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面临更高要求、更多考验。

应对新形势,姑苏区提出,新的一年,将通过一系列实干举措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根据计划,将对11个社区进行规模优化调整,扎实开展“数字社区”“精网微格”建设,试点推进社区工作者“全员全科全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创新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工作上。近年来,姑苏区多措并举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累计改造提升104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了“姑苏区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发展五大行动”“美好社区美好指数”等工作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姑苏特点的社区建设之路,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用好“协商民主”,精准化解居民“急难愁盼”。姑苏区白洋湾街道藕巷新村是安置房小区,建造至今已有12年,原先配套公共设施不足,小区内仅有一处小游园,还年久失修,小区居民呼声强烈,希望拥有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针对这一情况,姑苏区以社区协商民主建设项目为切入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并邀请居民参与进来,打造起“乡音回廊”藕巷新村公共空间营造项目,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包括该项目在内,姑苏区累计组织实施了34个社区协商民主建设示范项目。

用好数字化手段,高效满足居民的所需所盼。姑苏区通过拓宽“技术”边界延伸社区治理和服务触角,打造姑苏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安防、社区关怀、建筑监测、共享空间等应用场景,将新建的12类2808个物联设备统筹接入城运平台;在平江街道、金阊街道试点建设数字社区,引入智能自助数字互动终端等设备,分类接入“惠姑苏”客户端的网上社区服务和第三方线上服务模块,居民享受社区服务越来越便捷。

去年底,姑苏区《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实施,姑苏区将通过实施“社区规模调优调活”“社区服务提质提效”“基层队伍增质增能”三大工程,让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健全,网格化管理更加法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社区治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公益服务、物业服务、商务服务等各类业态不断丰富,服务基层“六支队伍”能力素质稳步提升。

新征程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姑苏区建功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的矢志不渝的民生追求。一座更富文化魅力、更具创新动能、更有温度质感、更加智慧韧性的千年古城,在这般共建共治共享中一步步成为现实图景。

本报记者 陈雨薇 通讯员 吴梦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