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常州 > 正文
戚墅堰街道有支“741”志愿兵团——点点微光汇成灯塔 书写“小城大爱”
2022-10-10 08:58:00  来源:常州日报  

“窨井盖堵了,请通知维修”“上午给十多位老人送重阳糕”“垃圾桶满溢,要尽快处理”……国庆节放假,76岁的孙晓明忙得脚不沾地。这位拥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觉得,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每天最开心的事。

孙晓明是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741”志愿兵团的一员。“741”,名称取自“戚墅堰”三个字的方言谐音。“741”志愿兵团寓意:锻造“7”支铁军,活化联盟共建、阵地打造、项目实施、品牌内涵“4”大维度,共建“1”个美好家园。“741”兵团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近3000名。他们在城市各处闪烁着微光,成为温暖人心的灯塔,构建了共育、共融、共情的志愿服务格局。

7支铁军,

凡人善举汇暖流

“老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收集这些门票的?”“这张门票后面有什么故事吗?”戚墅堰东方小学二(1)班的教室里,迎来一位特别的老师——来自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能人帮帮团”的张汉明。

张汉明是“741”兵团一名志愿者,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门票达人”,50多年来收藏了3万多张门票,其中不少和红色主题相关。当天,他带领学生们沉浸式体验,讲述红色门票背后的红色故事。

“学校和社区共建,引入有专长的志愿者,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也让孩子们长了见识。”戚墅堰东方小学副校长高丽娟说。

像张汉明一样,各展所长的志愿者遍及戚墅堰大街小巷。“741”兵团吸纳了退休职工、退役军人、社会组织等身边力量,打造了理论戚骑兵、文艺轻骑兵、阳光帮扶团、便民勤务兵、特战冲锋兵、铁骑救援兵、法安护航兵7支半职业化志愿队伍,逐步实现了志愿服务由零散到系统、由简单劳动型向专业服务型转变,让志愿服务开展长效有序。

依托“先行讲坛”“8号训练营”等平台,志愿者“铁军”通过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家政服务等知识培训,在文明创建、疫情防控、重点项目中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为基层治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凝聚合力,

“诚”就居民幸福圈

“汪爷爷,这个智能水表可以监测您的居家用水情况,若监测到异常,我们马上来看您!”中午,花苑社区工作人员李东鸣来到老人汪宗怀家中,查看智能水表运行情况。

李东鸣口中的“智能水表”,是常州通用自来水公司作为街道的“志愿发展合伙人”,面向街道高龄独居老人推出的“智能水表远程监测”项目,高效解决了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部分难题。

“我们引入了公检法、教育、医疗、企业等资源,已有45家联盟单位成为志愿发展合伙人。”戚墅堰街道团工委书记费颖介绍,街道老龄化程度较高、老旧小区多、治安情况较复杂,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让更多人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温暖。

“活动非常多,都忙不过来了。”最近,怡情书画院负责人桑九伟带着书画院的志愿者们,忙着策划“喜迎二十大 丹青颂中国”绘画展览。桑九伟说,书画院成立以来,得到了街道的引导和扶持,如今已成为本地颇有影响力的文艺志愿服务团,他们吸引了一帮群众“粉丝”,其中不少人被书画院免费收为学生。

桑九伟说,家门口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圈”出了自己的充实人生,也“圈”出了附近街坊们的美好生活。

守望相助,

凝结强大“邻聚力”

“今天花了50积分,还剩500积分。”端午节,戚大街社区居民司小三来到新时代购物超市,出示一张“同心卡”,用积分“购买”了2袋蛋黄肉粽。

今年4月起,街道“同心联盟”启动,用“积分抵扣”的消费形式回馈志愿者。“同心联盟”吸纳了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广电、新时代购物超市、隆隆精选批发超市等十多个爱心商家,涵盖医、食、药、用等消费领域。“我们在河苑社区有5家店,方便志愿者们就近兑换商品,为志愿服务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隆隆精选批发超市店长查磊鸿说。

一束光可以照多远?在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潘俊看来,向上向善、帮助他人,凡人微光可以汇成爱的火焰。

“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中,搭建‘供需之桥’,建立‘助人自助’制度很重要。”潘俊说,志愿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它发挥着价值引领、道德塑造、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多种治理功能。通过志愿服务,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了协同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让社区既成为“生活共同体”,也成为“治理共同体”。

平凡生活中,志愿服务如何常态化?潘俊说,政府作为规划者、推动者、监督者,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从法律法规上加强管理和规范,鼓励志愿服务组织自主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要发挥联系政府和社会的中介作用,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和规范各类志愿服务资源。

一身红马甲、一个大喇叭,成为让人安心的身影;无处不在的“志愿红”,点亮了城市,也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在戚墅堰,一茬又一茬向上向善的力量拔节生长,志愿者们在活动中成长,也在成长中散发光与热。

本报记者 刘懿 通讯员 蒋燕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