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无锡 > 惠山 > 正文
改革之乡•文旅之美
2020-06-03 17:29:00  来源:中国惠山网  

  “九曲弯道山连绵,冒雨驾车越山涧。心系百坭桩桩事,哪顾路途重重险……”惠山区文化馆小剧场,堰桥街道组织创演大型现代锡剧《追梦路上》加紧排练,这部大戏讲述“时代楷模”黄文秀与俞斌爱心工作室“无锡亲人”的感人故事,今年6月将向社会公演。

  一、举旗塑魂,原创大戏百花争艳

  堰桥街道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一个红色之乡、改革之乡和活力之乡,是惠山区城关街道。这里有不少“第一”:中国农村首个近代新式学校胡氏公学、第一座天上市村前图书馆,“胡氏三杰”创建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大同大学;从西漳奔向革命的第一任宣传部长陆定一;胡福明闪现思想光芒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东风改革潮”;乡镇企业“一包三改”堰桥经验;全区首位“中国好人”……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人来这里参观学习,堰桥乡的“一包三改”经验,影响了整个中国。

  “堰桥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小岗村’,开创了引领全国乡镇企业大发展的‘苏南模式’。这块热土文化底蕴深厚,街道以‘一包三改’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小镇’建设!”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西漳地铁站区党工委书记郑德友坦言。

  近几年,街道坚持举旗塑魂,贴近新时代脉搏,原创一批脍炙人口、“戏”闻乐见的现代戏曲精品。2016年,首部以“中国好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堰桥中学退休老师俞斌为原型的锡剧大戏《好人俞亦斌》搬上舞台,至今在国内演出120多场,观众20万人次。2020年,姐妹篇《追梦路上》将成功推出,该剧题材重大,阐述黄文秀成长与堰桥俞斌爱心工作室息息相关的故事,演绎了三代人的爱心接力及年轻人的追梦奋斗史。

  “今年是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的决胜之年,在此节点上推出《追梦路上》,赋予鲜明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该剧编剧之一、惠山区文体和旅游局长符志刚说。

  以改革创新精神,堰桥街道、区文体和旅游局、区锡剧艺术传承中心组成文化小镇建设指导“三脚撑”,排演现实题材小戏层出不穷、百花争艳,如《今又中秋》《小雪花》《阿狗回来啦》《采访》和《陈阿尖》《李三娘》等,开创一年内有2部戏进京演出的成果,其中《好人俞亦斌》是继《珍珠塔》后晋京的第一部原创现代锡剧,《今又中秋》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参加中宣部、文旅部戏曲会演的街道作品,彰显“文化小镇”骄人成绩。

  二、砥砺创新,文旅联盟活跃城乡

  一个个文化团队、一支支文艺轻骑兵、一部部曲艺作品……堰桥街道秉持大文化概念,蓄力“三片两线一高地”:即堰桥、西漳、长安三个片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两条专线,以改革创新文化为核心的一个精神高地,倾力构建街道“文化旅游红色基地大联盟”。

  “围绕‘打造无锡城市副中心,实现锡澄中部倔起’目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这是筹备成立文旅红色大联盟的初衷!”街道办事处主任华坚宏介绍。

  1984年春天,全国首家堰桥农民旅游公司成立,富起来的农民纷纷出门旅游观光。1989年,第一个民间办的主题公园吴文化公园建成开放,堰桥西高山成为吴文化博览苑,至今吸引近百万国内外游人前来观光。

  “堰桥欢迎您!吴地江南·红色之旅”专线旅游,把吴文化公园、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陆定一祖居、吴地三百六十行、渡江无锡县会师地、西漳公园等10多个红色、历史文化基地或景点,串联成文旅线路图。后续还将设计制作《堰桥文旅宝藏图》,组建“红色之旅宣讲团”和景点导游团。

  文旅大联盟吸纳辖区及相关文化团队“抱团”,街道常馨艺术团、吴地韵舞蹈队、快乐舞蹈队、千禧鼓乐队、长安民乐队、天一书画院等20余支特色文化团队活跃城乡,区锡剧艺术传承中心、“锦悦”艺术团、红叶艺术团等纷纷加盟,街道志愿团吴韵文体服务队、文艺志愿者粉墨登场,除演出传统剧目外,一些反映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助学帮困、孝老爱亲等的曲目持续创演,微话剧《大众茶馆》、小品《金婚》《重阳敬师》、诗朗诵《致改革之乡》《我们的第一》、音舞快板《家风助廉扬正气》、三句半《扫黑除恶就是好》、歌曲《礼赞“一包三改”》等,弘扬社会新风正气。

  “大联盟结出大硕果。”《好人俞亦斌》荣膺无锡市“五个一工程奖”、无锡首届“文华奖”,小戏《今又中秋》获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最高奖金奖,《阿狗回来啦》获无锡市“群芳奖”银奖,有力地推进新时代“文化小镇”和“戏曲之乡”文化工程。

  三、以文化人,惠民演出精彩纷呈

  “‘三月三·西高山’民族文化节开办啦!”堰桥一街三地百姓奔走相告。街道把传统节场升级成“古堰新里·盛世荣昌”民俗文化节,迄今已连办4届,该文化节推出“风华西漳”“崇福堰桥”“盛世长安”三大篇章,有民俗巡游、文艺汇演、蚕桑新事、约惠百姓、非遗展示、锡剧展演等20多个子活动,最多一年吸引各地游人及观众达30万之众。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街道开启“云上三月三·同圆小康梦”线上活动,有“云鉴精品剧”9部、“云品名典故”成语故事8个、“云游美公园”西漳公园网上VR展馆等,市民足不出户欢度网络“云端”文化节,体验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着力打造公益演出品牌,以民俗文化节、政府购买服务、送戏下乡等,把群众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几年来,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送戏进社区”“激情周末”广场文艺等惠民活动,举办“九九是重阳”大型文艺会演、“风华西漳·浓情端午”诗会、“你好,祖国!”主题活动、“扫黑除恶”和安全生产综艺专场等,在欢歌笑语中广受教育。

  举办优秀锡剧连本大戏专场、惠山·响水文化艺术交流、淮海戏“王继才”演出、廉政文化“清风雅韵”锡剧首演、“吴韵堰桥·文明风尚”乡贤文化专场、“翰墨吴韵”堰桥·虞山书画联展,首办街道新春晚会,组队在“唱响新时代”全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大合唱比赛中捧得金奖,选送2020“福满锡城”春晚汇演等文化活动,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小镇”建设中注重全民阅读,联合举办惠山区首届全民朗读大赛、区第二届“智·慧”阅读节,《雨花》读者俱乐部、“天上书阁”阅读点等揭牌启用。

  街道创建“吴韵雅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联盟服务点,每年给予地方文化团队资金扶持,全街道票友二三百人、戏迷爱好者上万人,广大文化爱好者找到“归属感”,群文演出星光灿烂。

  牢固树立“文化惠民、服务基层”宗旨,实实在在开展文化惠民“四送”活动:每年送出广场文艺演出100余场、电影200多场、图书3000余册、各类展览15场次以上。

  四、培植弘扬,文化空间拓展壮大

  “你看报上《城市公园如何转为文化空间》?讨论很火啊!”最近,西漳公园上了热搜,该公园位于无锡地铁一号线西漳站北侧,占地630亩,总投资1.2亿元,江南文化特色建筑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风光秀丽,成为堰桥一街三地文化“打卡”的地方。

  “西漳公园值得逛的地方多呢!”居民常带孩子来这里看展览、做手作,大红门美术馆长周天文在给参观者介绍参加中日文化交流展的画作。2年多前公园刚建成,该馆作为惠山区第一家民营美术馆首个进驻,此后越来越多的文化载体“落地生根”。

  这里原有西漳“三五馆”蚕种场,是省级文保单位,堰桥街道斥资1000多万元,维护修缮西漳蚕种场,部分民国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文化场馆,周天文把美术馆梦也“种”下了,承办街道“国际家庭日”“成长·智慧桥”项目等亲子绘画火热进行中。

  西漳公园内,手作馆陶艺、珠串等手工体验活动不断,雕塑馆专为公园量身定制一批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今年1月,华东地区首座成语专题展示馆在此亮相,“三让天下”“卧薪尝胆”“程门立雪”等百余个与无锡地方相关的成语故事,以图文并茂、仿真蜡像和场景等生动诠释,叙述以江南文化为主线的历史人文脉络,提升公园“颜值”与文化格调。

  “文化小镇”建设离不开文化空间、文化阵地和文化资源,街道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党政联席会专项研究,投资500万元两次提升吴韵剧场,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化高地;吴文化公园提升改造,新建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建成一年多参观超2.8万人次;村村100%建成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建立“金色朝阳”广场、市民文化广场、学校剧场等十余处;西漳船静静诉说运河之旅;修缮陆定一祖居二期工程,将在今年“七一”前开馆,创设堰桥红色会客厅,文旅空间遍地开花……

  “调动和壮大各方文化资源与文旅力量,堰桥人的生活质量在提高,文化修养在提升!”堰桥街道文体中心主任李君君表示。

  五、传承发展,非遗校园文化融合

  “蚕”文化、“船”文化、阿四百叶、锡剧……非遗文化是堰桥“文化小镇”建设的题中要义,“文化具有吸引力,在于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文化顾问马千斤认为。

  堰桥街道充分挖掘蚕桑文化,建成江南蚕桑文化博物馆,配套种植桑田40亩,江南水乡蚕桑文化用互动形式展现,让市民游客看到蚕从蚕卵孵化成蚁蚕、再到做茧、羽化成蝶的全过程,通过桑叶采摘游等,更让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农桑文化。

  江苏省重点中学天一中学就诞生在这里,由当地乡贤钟英、王仲青创建,如今原址上的西漳中学是南师大惠山实验中学,传承老天一兴师重教、立德树人的文化传统,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课程,兴起国学文化、天元棋社、天一邮社,以及女红编织、古琴、武术等特色班。

  “船”文化是堰桥西漳地区的文化招牌,去年街道拿出扶持资金数十万元,由船匠章桂兴带领老工人花5个月多时间,一艘13米长、2.5米宽的西漳船复原完工、重现江湖。西漳大船最早诞生于明代,在航运界享有盛名,列入《辞海》词条,是铁驳船、水泥船等的“老祖宗”,西漳船老工匠曾被邀请复制嘉兴南湖红船。“感谢堰桥街道,让我终于圆了复造西漳大船的心愿!”76岁的章桂兴满脸笑意。

  西漳船正在申报市级非遗,它与江南文化、运河文化息息相关,承载的不仅是造船技艺、历史记忆,更是一种“工匠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融合。

  堰桥文化工作者把非遗项目编排成群文作品,如舞蹈《吴地百叶香》、器乐演奏《蚕桑情韵》,既传播浓郁的地域历史与文化,又不断发展文艺创作和群众演艺力量。

  校园文化继承发展,实施“一校一品”,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大放异彩。天一实验小学传承陆定一先锋精神红色基因,成立“陆定一中队”“红色讲解团”;天一二小以“天一水·西漳船·少年志”为主题,“水乡船文化”已起航;天一三小重点推广蚕桑文化;堰桥实验小学成立“吴文化少科院”,吴文化在学生心中植根。开展“锡剧进校园”工程,堰桥实小“桃娃小锡班”30名学生、堰桥初级中学选拔参加《好人俞亦斌》等演出,无论现代戏、传统戏表演得有板有眼、成绩斐然,其中堰桥实小《锡剧联唱》获第十二届无锡市新市民学校子女才艺展演金奖,堰桥初中锡剧选段“扈三娘”获无锡市第八届“小小红梅奖”银奖。

  堰桥街道鲜明提出“追求质量发展、创造品质生活”两大发展导向,发扬“敢为人先、敢于拼搏”的一包三改精神,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群众文化、非遗文化和校园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旅融合,以人文之厚、文旅之美惠及人民群众。(胡建琛)

责编:胡建琛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