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方寸之间留住的是乡愁记忆
2022-06-07 15:23:00  来源:江海晚报  

老地名是一座城市里的空间坐标,也是文化的标识,更是乡愁的记忆。年近八旬的篆刻爱好者黄铁生,用一把刻刀镌刻近百个老地名,记录南通城的发展变迁。

机缘巧合结缘篆刻

黄铁生今年78岁,家住崇川区虹桥街道虹桥社区,是南通包装装潢厂的一名退休职工。20世纪50年代末,他进厂参加工作,负责设备维修。1965年,厂里开始生产瓦楞纸箱,黄铁生开始使用刀具等器械制作相关模具,这也为他退休后学习篆刻打下基础。

在工厂里,黄铁生与秀外慧中的同事崔庆云相识、相恋。当时,通城知名书画篆刻家陈曙亭的夫人,与他们也是同事。1966年,黄铁生与崔庆云结婚时,陈曙亭为他们刻了一对姓名章。这两方印章,他们珍藏至今。

黄铁生青年时代机缘巧合结缘篆刻,直到晚年才有机会真正学习。2019年9月至今,黄铁生在市老年大学篆刻班学习,师从篆刻名家王树堂。王树堂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友会成员。他师承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王个簃,数十年间创作专题印谱36组,刻印万余枚。

两年多时间,黄铁生在王树堂的悉心指导下刻了数百方印章,其中近百方印章镌刻老地名,记录通城发展变迁历程。他说,老地名既是一座城市里的空间坐标,也是文化的标识,更是乡愁的记忆。

崇文兴业的老地名

“高考开启,祝南通伢儿好运!”昨天,虹桥社区党委副书记王颖蒙在微信朋友圈晒出黄铁生镌刻的与崇文兴业主题相关的老地名印章作品,如“文峰塔影”“濠南别业”等,为南通考生们加油鼓劲。

文峰塔为南通三塔之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8年),是南通人崇文兴业的文化象征。据《通州新建文峰塔记》碑文记载,文峰塔是为“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而建。也许是巧合,在文峰塔建成后的近400年里,南通共走出了近百位进士,其中包括胡长龄、张謇两位状元。濠南别业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故居。

黄铁生镌刻的近百方通城老地名印章,还有不少与张謇有关,如“烟锁虞楼”“赵绘沈绣”“灵山胜境”等。虞楼位于马鞍山东岭之巅,见证了张謇与翁同龢笃厚的师生情谊。赵绘沈绣之楼紧邻狼山北麓天祚岩题名坡,1917年,张謇将这里恢复重建,用于珍藏历代观音画像及绣像。1926年,张謇将剑山药师庵改建为文殊院,并题楹联“无慧剑,有慧剑;非灵山,即灵山”。

做地方文化守护者

在市老年大学篆刻班,黄铁生与一帮志同道合的老年学员一起学习、钻研篆刻艺术,做地方文化守护者。他经常说,之所以要刻南通各处的老地名,是想留下记忆中的南通,让后辈了解南通、熟悉南通。

黄铁生曾刻过一方“儒学前泮宫桥”印章。他说,“儒学前”在市文化馆附近,“说给年轻人听,估计懂的人不多,不过老南通都懂。”黄铁生对南通地方文化传承表示担忧,“年轻人会说地道南通话的不多,对通城一些老地名也知之甚少。”

“这两年多来,他醉心于篆刻艺术,用一把刻刀镌刻近百个老地名,记录通城发展变迁历程,值得点赞。”王颖蒙介绍,黄铁生还积极参加社区主题活动,向大学生展示篆刻作品,呼吁留住通城记忆,赓续城市文脉。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篆刻作品也紧跟时代步伐,曾创作“与时俱进”等印章。

接下来,黄铁生打算创作“将军掌印威武大,察院端平玉带长”这件描绘通城古巷古桥对联的篆刻作品,还想深入寺街、西南营等地方采风,创作更多的通城老地名篆刻作品。

(记者尤炼)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