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博物馆研学——海安文明探源”启航
2022-08-28 10:24:00  来源:江海晚报  

小记者们品味青墩文化之美。 记者丁传彬

26日,由南通日报社、南通博物苑联合主办的“博物馆研学一日营——海安文明探源”活动启航,来自全市的近百名江海小记者走进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海安市博物馆,穿越数千年前,感召江海文明的曙光;寻访韩国钧故居、高凤英烈士陵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汲取革命奋进力量;亲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感受名校文化底蕴,激发青春梦想;体验海安花鼓、剪纸技艺,承文化之魂,享非遗之美。

博物知旅

把“课堂”延伸至课外

南通海安,东临黄海,南近长江,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花鼓之乡等。从这片土地开始,追溯江海文明,言之有据,恰如其分。

当天上午,“博物馆研学”第一站来到了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市南莫镇青墩村,它发现于1973年,是南通地区首次发现并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步入博物馆,一幅反映青墩先民生活的壁画率先映入眼帘,沿着走廊缓缓走近,青墩时期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特色等一一呈现,无不传递着青墩人的勤劳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怀着好奇之心,踏进未知世界。当看到青墩遗址出土的骨骸,青墩时期的玉器、陶器、石器,大家一拥而上,发出阵阵惊叹。

而在相距不远的高凤英烈士纪念馆,同样根植于人民内心的文化信仰召唤着少年,向光而行。“革命英雄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保国求解放,百姓闻之泪雨倾”,纵观高凤英一生,她以年仅23岁之年轻力量充实党的队伍,为革命事业献出血肉之躯。

红色文化浸润于心的除了“苏中刘胡兰”高凤英外,亦有被陈毅称为“民族抗战之楷模”的韩国钧。穿过青色石板巷,走进韩国钧故居,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古建筑楠木厅,以及已有190多年树龄、香港《文汇报》曾载文惊叹的“广玉兰王”,悉数映入眼帘,所见所闻令人肃然起敬。

“知”“行”合一

以文化凸显地域特色

在海安市博物馆,小记者们不仅可以感受江海文明印迹,还能够亲自体验剪纸的魅力。“海安剪纸是南通市非遗项目。在动手剪之前,我先给大家示范下阳剪和阴剪的区别。”南通市剪纸非遗传承人顾如铭介绍说。在他的指引下,一把剪刀就可以将红纸变出爱心、五角星、双喜等不同形状,小记者们紧跟步骤,倾心感受这一指尖艺术。

活动结束后,大家满载而归,有的还意犹未尽,专门带着完好的纸张准备回去给父母现场实操一番。

而文化艺术的熏陶还不止于此。海安花鼓作为南通海安的一种民间舞蹈,独具地方特色,展现出了海安人民的热情与洒脱。此次活动,小记者们有机会走进海安文化艺术中心,跟随老师的节奏,迈动脚步,舞起花鼓棒槌,共享非遗乐趣,演绎精彩非遗。

针对地方教育特色,研学活动还设计了“名校探访”之行,小记者们齐聚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在名校氛围的引领下,激发起勤奋好学的斗志。从山石广场、东寺大殿到国防园、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从八礼四仪走廊到博雅剧场、学生艺术中心,从水木科创中心到图书馆,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文化的气息。行至其中,大家既能体会到“敦品励学、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又能在趣学中感悟到“诗和远方”。

其间,水木科创中心木工实验室的木制锁、脚踩式垃圾桶、手机支架等模型吸引了小记者们的眼球。现场,老师进行拆分讲解,有关模型的内部结构和使用原理一目了然。

生生不息

承初心打造研学品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院考察调研时的讲话指示精神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巩固南通“双减”试点工作成效,南通日报社和南通博物苑联合推出“博物馆研学一日营——海安文明探源”活动。活动以博物馆为载体,以文物为媒介,通过沉浸式体验,将“知”与“行”合一,让中小学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

与此同时,此次活动也是“七彩的夏日”江海小记者系列活动之一。作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校外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媒体品牌,江海小记者已陪伴一代代南通青少年度过了24个春秋。丰富多彩的活动、公益性新闻培训,为其成长搭建起一个媒体、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优质教育平台。其中,围绕“博物馆研学”主题,近年来,江海小记者立足文博大地,挖掘文化内涵,在南通博物苑辨识中草药,探秘鱼类标本、植物奥秘;在蓝印花布博物馆体验匠心美韵;在眼科博物馆感受医学精神…… 

(记者杨镇潇)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