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6岁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喜收209名“公益后辈”。吴锦泉老人的事迹,早已广为人知。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他先后通过红十字会向多个公益项目捐献爱心款24笔,累计金额达14.34万元。一把刀,一块钱,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承载着吴锦泉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生活极为俭朴,却用自己的双手,磨出了人间大爱。作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磨刀老人”吴锦泉已经成为南通市一张闪耀着璀璨光芒的“道德名片”。
老人的善举,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精神打动。吴锦泉的这209名徒弟均来自“播种希望”爱心团队,该团队是南通市众多民间公益组织中的“闪亮新星”。在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是80多岁的离退休老干部,年龄最小的是12岁的小学生。仅2021年至2025年,爱心团队就定向救助20批次17个家庭,救助款达75430元。这209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公益之心,与磨刀老人携手同行,共同书写爱的篇章。
南通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江海文化,注入了“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慈善基因。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南通重要的精神标识。这场独特的“拜师仪式”,是一次爱心的传承。它不仅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助人为乐、奉献爱心,不分年龄阶段、不分工作岗位、不分行业领域,人人可为、处处可为。即使是平凡如你我,也能通过自己的点滴行动,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南通福地,大爱之城。从寻找第一个捐资助学不留名的“莫文隋”,到无数个扶贫济困的“莫问谁”;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一首首动人的爱心乐章在通城演奏。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将爱心的范围扩大。他们的努力,让贫困学生重新走进课堂,让孤寡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社会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份爱心,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的行列中。
吴锦泉老人说:“我是大海的一滴水,起不了什么波浪,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做点好事,我们的社会就繁荣了。”磨刀老人和209名公益后辈的故事,无疑是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个人的力量多么渺小,只要心怀善意,坚持付出,就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磅礴力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来,他们通过凡人善举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带动了南通市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正是爱心传承最宝贵的成果——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的精神蜕变。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爱心大家庭中,让爱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公益的种子在江海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更加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
(作者陈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