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图景中,总有一些角落需要被特别照亮。上期,记者走访了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三其村的多个受困家庭,了解了其真实的生活需求。本次回访,记者带着购置的热水器、轮椅、洗衣机等物资,在三其村党支部负责人的陪同下逐一送货上门。希望这些平常的家电物品化作穿透困境的微光:让残疾兄弟重拾尊严、失独老人走出孤寂、病困夫妻看到曙光,在柴米油盐间逐渐筑起抵御风雨的温暖屏障。八旬老人开心地试坐轮椅。
特殊家庭告别“池塘洗澡”时代
“你们买来的热水器昨天师傅已经帮忙装好啦,两个娃娃终于可以不用去池塘洗澡了,太感谢了!”推开卞飞家斑驳的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角卫生间里那崭新的电热水器,男主人卞飞搓着双手赶忙迎上来,黝黑的面庞泛着红光。
虽已是初夏,但卞飞40多岁的大儿子明明却衣着单薄地蜷缩在堂屋拐角地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板凳;30多岁的弟弟亮亮躺在垫着塑料皮的床上,或突然下床,或大声欢叫。这对智力分别是一级、二级残疾的兄弟俩,自儿时起就始终困在懵懂的世界里。
而他们的父母卞飞夫妇却要24小时绷紧神经——烧水、擦身、换洗,平日里连给儿子洗澡都是场“战役”。“冬天要烧四大锅热水,夏天就带他们去池塘,我们老两口一手拽一个,生怕滑进水里。”兄弟俩生活无法自理,需要老两口24小时照看,“家里一刻都离不了人。”卞飞说。
去年夏天,三其村为这个特殊家庭实施了适老化改造,不仅安装了新的马桶,还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卫生间。当“关爱一线牵”栏目组上门回访时,记者发现,已于昨日装好热水器的卫生间墙面被卞飞用塑料板拼接了一块“防水墙”,顿时有了生活气息。“卞飞年轻时候手可巧了,在村里铺水泥、做木工又快又好。”三其村党支部副书记邵林磊解释。
如今,兄弟俩每天都能享受温水淋浴,老父亲也不用添柴烧水,这个被阴霾笼罩的家庭在氤氲的水汽中也拾起了最朴素的体面。“以前总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政府帮我们修了卫生间,装了热水器,日子在一天天变好。”卞飞说。
八旬老人“走”出失独后的世界
穿过铺满石子的乡间小路,路的尽头就是陈友老人的家。见到我们前来,正坐在堂屋椅子上的陈友颤巍巍地就要拄着拐杖起身,“又麻烦你们来看我了。”
陈友今年85岁,自从去年中风后,半边身子不听使唤,就算拄着拐杖,最远也只能挪到院门口晒太阳。要是阴天下雨,门口石子路泥泞时,那就得连续多日不能出门。
听了这个失独家庭的故事后,让人不由得心头一紧:大儿子因心脏病在20多岁时猝然离世;二儿子在孙女出生后不久也因意外撒手人寰;不久之后儿媳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自此之后,老两口和孙女相依为命,而孙女成年后又去了上海打工。如今,这个家只剩下陈友与老伴。
本次“关爱一线牵”栏目组出资给陈友购置了一辆新轮椅,这让他重新有了“走”出家门的机会。
“这轮椅能调刹车,你看,一往后拉车就停住了……”邵林磊俯下身子,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手刹,陈友坐上了新轮椅后笑得合不拢嘴。“这轮椅可太方便了!”陈友的爱人说,门口石子路一到下雨就不好出门,现在就算阴天也可以推他出去走走、散散心了。
病困夫妻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伴着麦浪,我们再次踏上去往张国飞家的村道。这个被阴云笼罩许久的家庭,正因社会各界的温暖援手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回访时,恰逢张国飞外出交纳电费。因夫妻俩没有手机,所有的生活需求都得靠着张国飞亲自出门办理。如果遇到要紧事,张国飞都要前往村部临时借用电话。
妻子祝云因患心脏病无法干重活,当天在门口简单收拾着农田作物。见记者前来,她赶忙上前:“昨天刚送了洗衣机,今天又送了电饭锅、米油,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才好!”
这个被疾病掏空的家庭曾经历经至暗时刻:去年,祝云心脏病突发加上张国飞两次肠穿孔手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如今,家里空空荡荡,全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新的电饭锅和米、油,一下子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上期,张国飞的报道一经刊发,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爱心人士俞晨捐赠了400元现金,另有一位不愿留名的热心读者驱车送来4份米、油和电饭锅,委托我们转交。这次回访,我们带着这些爱心物资再次来到张国飞家。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在解决夫妻俩当下困境的同时,也让他们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文中受助人均为化名)
(记者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