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墙绘打卡热”在通城兴起。特别是借着“苏超”的火爆浪潮,不少“南通狼”卡通主题墙绘走红网络,引来众人驻足打卡。经墙绘点缀后的村居、校舍、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在城乡建设中面目一新,迅速串联起“在地”基因,使缄默不语的青砖石壁开始讲述起南通故事。
城市艺术墙绘的走红并非偶然和个例。近年来,随着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城市漫步)成为“深度游”新玩法,“无打卡、不City”也成为各地文旅赛道的接力热梗。仅202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就有数以千计的“打卡墙”在热心网友的社交媒体中被纷纷标记,不仅在线上的潮玩赛道形成了“墙绘IP”新社群,也在线下文旅市场开启了“墙绘地标”新风尚。随着这股新风尚,不少城市将墙绘艺术作为美化街区、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甚至成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比如,安徽桐城六尺巷文化墙通过典雅古朴的徽派艺术再现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北京的胡同壁画融入了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唤起人们对旧城记忆的共鸣;西安的3D城墙彩绘不仅通过立体的视觉效果增强了文化表现力,还通过互动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的关注和参与……这些墙绘作品既是视觉上的美学表现,也成为展示城市个性和文化底蕴的窗口,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魅力。墙绘通过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了城市文化在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之间的交融碰撞,赋予城市空间独特的艺术气息。
艺术墙绘不仅是城市形象的“视觉名片”,更是城市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不可否认,任何自发的创意都不太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兼顾安全与风景、秩序与人气。但这也恰恰是“野生风景”最大的乐趣,少了刻意做作,多了灵动之气,让观者会心一笑。它们也许不那么“规范”,但也需要被城市空间所接纳。毕竟,城市需要整洁与秩序,也要有空间安顿生活与巧思。
城市管理应当最大程度地接纳创意,在保持开放原则的基础上,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让“老墙”绘出新色、墙绘保持“鲜活”。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在选址方面,城市管理部门不妨划定一些“墙绘实验区”,选择工地围墙、老社区墙面等“城市空白处”作为开放式画布,联合在校学生、民间艺人进行墙绘创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内容创作上,鼓励美术专业师生结合季节更替、城市故事进行主题创作,让“鲜活艺术”融入城市生活韵律。值得注意的是,墙绘应该是城市景观的“点睛之笔”,而非千城一面的“流水产品”。在打造彩绘墙时,应立足南通文化特色,结合街区定位与建筑风格,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做到“少而精、精而美”。允许自发探索艺术表达,鼓励民间智慧带来惊喜,这样的城市一定是有魅力的,也才能在城市更新、文旅发展等一场场“考试”中获得高分。
(作者刘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