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喂养母喝牛奶。季丽英
王群在为养母染发。
陈岳飞在照顾养母起居。
在启东市南阳镇乐庭村,有陈岳飞、王群、陈锋3户特殊的家庭,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养子女们只有一羹一饭的悉心照料、一朝一夕的温情陪伴,把日子过成了最暖的人间烟火,书写着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
在南阳镇乐庭村的这片土地上,敬老孝老蔚然成风。村党总支书记钱素红说:“在子女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健康长寿,目前,全村8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154位,90周岁以上的有36位。”
2015年冬,乐庭村8组陈岳飞的人生轨迹因养父陈雪类的离世而改变。失去老伴后,养母张友兰的心情特别压抑、沉重。细心的儿子儿媳深知,母亲原来体弱多病,一切家务杂事都由父亲揽着,烧茶煮饭、请医配药都由父亲当心着。
面对87岁老母亲的焦虑,陈岳飞与妻子彻夜未眠,两夫妻再三商量,决定陈岳飞回乡侍候老母亲。于是在上海工作,距离正式退休仅剩两年的陈岳飞毅然递交辞呈,自费续缴养老保险,经济损失达十多万元,回家侍候母亲。
回家后,养母卧室里支起一张行军床,成为陈岳飞此后十年的“主阵地”。面对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生活无法自理的养母,他自学中医推拿,练就了堪比专业护工的技能:每天三次翻身防褥疮,还独创“生物钟如厕法”。
2024年寒冬,养母突发便秘5天,陈岳飞徒手为老人抠出板结粪块;今年春节期间夜间喂药突发噎喉,他连夜叫来医生化险为夷,从此后,每次喂药时,他总把药研得细细的,用汤匙一匙一匙地慢慢喂。
平日里,陈岳飞知道养母怕冷,给养母买的羽绒服都是又轻又暖的,养母床上的电热毯、室内空调、暖手袋等一应俱全,张友兰逢人便念叨:“我的儿子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好啊!”
最令村民感动的是这个身高仅1.65米的汉子,只要天气好,每天雷打不动地将130斤的养母抱上轮椅,推着走街串巷晒太阳。“老太太身上从无异味,面色十分红润。”陈岳飞说:“娘已97岁,一定得让她舒舒服服活过100岁。”
危难老母见真情
1970年农历七月,乐庭村2组的钱亚芳在稻田劳作时突遭横祸,十月怀胎不慎一跤,腹中胎儿遭夭折,自己也失血如注。为保性命无奈绝育,躺在病床上的她望着空荡荡的腹部,泪水浸湿了枕头。
婆婆不忍见儿子儿媳伤心,提议领养孩子。就这样,刚满月的女婴王群被抱进这个家。钱亚芳不顾身体虚弱,坚持亲自哺乳,用温暖的怀抱和甘甜的乳汁,将爱倾注在这个没有血缘的女儿身上。4岁的王群看到其他孩子有哥哥姐姐接送,眼里满是羡慕。养父母记在心里,带着她到舅舅家,从此,大她9岁的三表哥也成为家中一员。
日子在清贫与温馨中流淌,子女相继成家立业。可命运再次冲击这个家庭,父亲因病离世后,2000年临近年关,钱亚芳突发坏死性胰腺炎。儿子想方设法把养母送进了原南京军区医院,但手术费高达20多万元。
为救母亲,王群夫妇四处筹措资金,不仅转租了3个服装门市,还变卖了家中值钱物件。在医院里,王群全身心照顾母亲,哥哥王卫如同样心急如焚,骑着自行车在南京各大医院奔波,只为寻找一丝希望。
手术后的母亲全身插满导管,在ICU里昏迷不醒。看着接二连三的病危通知书,王群攥着母亲布满针眼的手,泣不成声:“妈,您还没享过福,我们不能没有您。”
经过近3个月的全力救治,钱亚芳终于转危为安。看着女儿因操劳瘦了10斤的面容,钱亚芳颤抖着抚摸女儿的脸颊,母女俩相拥而泣。此后,考虑到母亲习惯了老宅居住,两兄妹将老家改造成舒适的居所,漂亮的田园小楼立了起来,种上水果树、花草,院子被装点得生机勃勃,王群每天陪伴母亲身边,让老人脸上笑容不断。
一碗鸡蛋藏深情
在乐庭村4组,陈锋一家的故事温暖人心。1955年,老复员军人陈琢山因在朝鲜战场执行通信任务致残,婚后无子女,便收养了侄子陈锋,每逢陈锋生日,养父母总是记着煮一碗鸡蛋为他庆生。
多年后,陈锋才得知真相,从结婚那年起,每年二月廿六,他和妻子都会煮两碗鸡蛋,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平日里,陈锋夫妇对老人关怀备至,即便外出打拼,也时刻牵挂家中双亲,每逢特殊日子必定回家尽孝。
六年前,养父卧床、养母失明,儿媳临产,陈锋毅然放弃外地高工资,回家照顾。在父母房间,支起小床,全心侍候,7年来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平时的血压计、体温计、药片等都放在手旁、备在床边。他自学医学知识,化身家庭保健医生,守护父母健康。
2023年,父亲去世了,陈锋对养母的守护变得更加细腻,去年,养母骨折卧床生褥疮,他耐心清洗换药;为解决养母兜尿不湿难题,多次请教护工。他知道养母喜欢馄饨、面疙瘩、泡脆饼、泡油面等,早餐基本如养母所愿,中午起码是一荤两素,一年到头备好养母喜欢的花生牛奶。
如今,96岁的养母在陈锋的细心照料下已能下床活动,能慢慢撑起身子,扶着轮椅缓缓挪步,看看电视,晒晒太阳。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彰显着陈锋夫妇的孝心,这份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的亲情,成为邻里间传颂的佳话。
(记者黄海 通讯员季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