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广场前的广告桩存在安全隐患”“盲人夫妇申请盲杖遇政策障碍”“农家自来水水流如滴”……这些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正是通过“海心安”民生服务直通车平台,一一被推动解决。
去年3月18日,海安市推出《“海心安·民生服务直通车”平台诉求办理实施办法(试行)》,通过12345政务热线延伸打造“接诉即办”机制,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海心安”每个工作日推出一期,每期选取10个左右案例向社会公布处理进展。公众的关注和监督,推动各区镇、街道及时作出回复并公布工单的处理结果,从而形成正向治理回馈,推动具体问题解决。截至8月29日,365个工作日,“海心安”线上共受理工单8644件,公开答复6088件,办结8487条,按时办结率达98.2%。
这一组数字背后,是海安在基层治理机制上的持续创新与为民服务的扎实作为。在首批公布的“十差工单”中,一则关于“幸福里小区门口广告桩”的问题尤为典型。该广告桩长期无人处理,3月4日,“海心安”发出工单后,瑞海集团、住建局、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均以“不属管辖范围”为由退回工单,导致问题陷入僵局。
三方都有道理,但问题需要解决。这类因职责交叉或边界模糊导致的治理盲点,恰恰是“海心安”机制的发力点。作为“海心安”的执行单位,海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召开多部门会商会办,明确主责单位,跟踪督办到底,不仅推动了个案解决,更倒逼各部门形成“首接负责”“联动处置”的工作意识。
雅周镇杭窑村13组因管网小,部分村民长期忍受“水滴状”自来水之苦。1月29日,工单提交后,海安市城建集团水务公司迅速响应,所辖的曲塘营业所不仅上门解释,更在一个月内完成管道改造,彻底解决该村组的用水难题。
海光路、盛世名门东门、汉庭酒店后方……多处出现针对老年人的“传销洗脑”“扫码领鸡蛋”等骗局。6月12日,接到群众举报后,海安市市场监管局迅速立案调查,并联合公安与社区开展防骗宣传、突击检查、错时监管,构建起“宣传—打击—防护”三位一体的治理网络。“海心安”在此过程中不仅是一条热线,更成为一个社会治理的枢纽平台,推动多部门协同作战,实现从个案处理到系统治理的跃升。
明珠城广场一棵30年树龄的皂荚树因枝干带刺、落枝伤人引发市民担忧。若简单移除,虽杜绝风险,却牺牲了城市生态遗产。2月28日,海安市园林公司接单后,最终采取“修刺固枝+每日巡查”的方式,既保护树木,也保障市民安全。这类工单的处理,反映出“海心安”推动下的公共服务正朝着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去年9月,家住胡集街道的一对盲人夫妻因缴纳社保无法免费领取盲杖,村社区主动协调、妥善处理。这种在制度与人情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做法,正是“海心安”所倡导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层体现——规则是硬的,但服务可以是暖的。
未来,“海心安”将继续深化“即诉即办机制”,让群众更心安、让城乡更美好。
(记者 赵勇进 通讯员 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