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走进南京动车段南通动车运用所。
这个暑假,南通博物苑创新推出2025暑期科普项目“七彩夏日·通博seek自然行”,吸引了南通市200余名青少年组团,打卡上海、浙江等多家宝藏博物馆,并结合博物馆内的知识走进高校实验室、探秘高新技术企业、沉浸式玩转恐龙大展。通过实地走访、研学实践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大家深入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与前沿科技成果,在拓宽知识视野的过程中,同步培养动手能力、探索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吸引广大青少年走进、了解、爱上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用好博物馆自然资源 打造家门口的科学课堂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走进南通博物苑南馆,张謇先生手书的这副对联道出了其办苑宗旨——以博物馆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120年前,张謇先生创建南通博物苑时,便尤为重视其教育功能。除了陈列、管理、采辑等职能外,苑内还广植花木,并悬挂铭牌以作介绍,假山、河池、水榭点缀其间,丹顶鹤等动物悠然栖息,形成“馆园一体”的独特格局。“苑”取园林苑囿之意,突出博物馆室内陈列与室外实景交融、静态标本与鲜活动植物共生的生动氛围。至今,苑内仍保有五六百种植物及中草药等,为市民游客提供亲近自然、陶冶情操、学习科学知识的理想场所。
作为南通博物苑打造的暑期科普品牌项目,“七彩夏日·通博seek自然行”正是依托这座“家门口的园林式博物馆”展开。7月25日、8月20日,“闻香千年——香料植物赏析”“绿野芳踪——植物世界”两场科普实践活动先后在此展开,通过“课堂听讲+观察学习+动手实践”的模式,引导青少年深度体验自然之美。
在香料植物赏析活动中,学员们跟随自然园林部科普专员黄晨,兴致盎然地走进博物苑“香料王国”,通过看、闻、触、问,深入了解香橼、花椒、薄荷、留兰香与肉桂等植物的特性与用途。随后,大家化身为“小小调香师”,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浮游花香薰瓶的制作——从确定造型、摆放花材,到滴入精油、封盖倒置与木盖扩香,步步精心。教室内缕缕幽香萦绕,令人心旷神怡。“这种互动式自然教育,不仅让孩子增长知识,更培养了观察自然与热爱科学的兴趣。”同行参与活动的家长王女士感慨道。
“馆校企”联动 开启青少年科普教育新课堂
孩子们感受光学的魅力。
为充分发挥南通博物苑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拓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新模式,近年来,南通博物苑积极与高校、企业携手,持续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在活动联办、资源联动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度合作。
在此基础上,“七彩夏日·通博seek自然行”首站走进南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一系列趣味物理实验与科技互动体验,为广大青少年开启了一扇科学探索之门。
活动中,学员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光学的魅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利用日常物品完成光学实验。当清水借助瓶身曲面将文字清晰投射到墙面时,孩子们自发围成一团,专注观察这一奇妙现象;老师适时引入凸透镜折射原理,深入浅出地予以讲解。在双面镜成像实验中,大家手持镜片调整角度,目睹镜像在镜面间无限延伸,在亲手操作中理解平面镜反射规律。借此机会,学员们还走进机器人编程教室,通过编程软件指挥机器人完成行进、绕圈等动作;当自己编写的代码成功转化为机器人流畅的动作时,教室内响起阵阵欢呼。
“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为什么有人喝酒会脸红?”在位于南通市北高新产业园的江苏三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一堂别开生面的“基因科技”探索课吸引了又一群小朋友驻足聆听。透过观察窗,他们见证了从载体构建、农杆菌侵染,到育种育苗、果实采收,再到淀粉提取及可降解制品生产的基因编辑全流程,切身感受到实验室中的特种淀粉如何一步步转化为环保饭盒、垃圾袋等日常用品。“原来番茄酱和垃圾袋都和基因技术有关,科技真的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来自城中小学的学生谢茵冉兴奋地说道。
这个假期,学生们还走进南京动车段南通动车运用所,探访动车组列车驾驶室、练功场和调度室。在近距离感受中国高铁科技魅力的同时,他们也深刻认识到每一趟高铁安全运行背后所承载的责任与担当。
跨省研学拓视野 推进科普服务提质增效
孩子们参加香料植物赏析活动。
探索自然的乐趣远不止于此。8月7日,南通博物苑“七彩夏日·通博seek自然行”暑期特别活动带领南通市中小学生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
“被称为‘恐龙界的食蚁兽’的单指临河爪龙,为何只有一根指头?”“窃蛋龙真的会窃蛋吗?”“江北重庆龙为什么是用城市名字命名?”现场,学员们跟随专业讲解员的脚步,近距离观赏了“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亚洲最大肉食恐龙永川龙,以及世界最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英良贝贝”等诸多明星展品,并借助裸眼3D、互动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穿越”至恐龙生活的远古世界,在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游学中拓宽视野、收获知识。
一路聆听讲解,学员朱家和有感而发。他说:“这次参观展览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恐龙灭绝的知识。同时,我还从展板上了解到,原来恐龙的灭绝除了跟小行星撞地球有关系之外,它们高度特化的适应性可能限制了其在剧烈环境变化中生存的能力。”
15日至16日,近20名学生奔赴浙江,先后参观了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中国湿地博物馆,采取“互动课堂+深度观展+动手实操”的方式,进一步增进学员们对自然与人文的理解。
在安吉馆,他们徜徉于非洲与北美洲的动植物世界,感受海洋的浩瀚与生命的奇迹;在之江馆区,他们欣赏了《富春山居图》和“万工轿”等珍贵文物,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多样性的生物与生态展示让他们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通过博物馆的窗口,大千世界生动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一颗颗探索与热爱自然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
南通市北城小学学生尤然说:“这次旅程非常充实,也特别开心!我看到了形态各异、奇妙无比的生物,更明白了自然的珍贵。尤其是看到大象的象牙被做成工艺品、湿地环境遭到破坏的展示后,我的心里特别难受,也更坚定了我要保护大自然的决心。”随行的家长们也纷纷表示:“活动非常有意义,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让孩子在趣味体验中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学有所获。”
南通博物苑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此次‘七彩夏日·通博seek自然行’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广大青少年亲近自然、提升科学素养,引导更多家庭关注自然科学教育。”未来,南通博物苑将继续深入挖掘苑内博物馆文化和自然标本藏品资源特色,开发更多主题自然科普课程,持续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科普文化服务。
(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