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南通民生实事项目——公共场所增配AED机发放仪式”在南通创新区全民健身中心举行。此次活动,将在市区23个社区食堂、18个文体场所、8个交通场站、7个助残点及若干大型商超、银行网点、学校等人流量大的场所优先投放100台AED机,旨在进一步完善南通市应急救护工作体系和提升公共急救能力,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急救防线。
应急救护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生命守护神。《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显示,在我国,超过80%的心脏骤停及猝死情况发生在医院外,而此类事件的最佳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如果患者身边没有具备基础急救知识的人,即便医生以最快的速度出发,也很容易错过这“黄金4分钟”。不久前,发生在南通地铁的急救事件中,既有医护人员的职业担当,也有普通群众的默契配合,更有“救命神器”AED的关键加入。当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从专业领域走近普通群众,当AED日益成为城市公共场景的标配,大家用双手搭建起生命的“诺亚方舟”,也印证着“智勇双全”的现代急救理念——既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更离不开科学施救的技能和装备。
如果说AED是挽救生命的利器,健全的急救体系则是覆盖更广泛的保护网。在这张网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既是为了救人,也是为了自救。急救教育应当被视作一门必修课,变“猝不及防”为“防可胜防”。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和红十字会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和培训力度,让更多人了解、熟悉AED,学会熟练操作、有效使用。尤其要加大对火车站、汽车站、体育馆、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对快递等人员活动范围广的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联手企事业单位对其员工进行定点培训,等等。总之,只有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才能让“救命神器”帮到更多人。
从小学生用“海姆立克法”救人,到普通群众操作AED挽救生命,越来越多“急救达人”的涌现,折射出公众急救意识从“扶不扶”的犹疑转向“必须救”的坚定。还应看到,施救过程不可能万无一失,可能会出现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等情况。这就需要用法律保障施救者的权益。以心肺复苏为例,为了让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频繁的胸部按压可能会损伤患者的肋骨,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就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被誉为“好人法”的最权威规定,可大大减少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有了制度设计的“主动脉”,施救者没有后顾之忧,关键时刻才愿出手、能出手、敢出手。让“会救”的人尽可以“敢救”,每个人就都会多一份“安全感”,才能更好推动“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蔚然成风。
生命之重,重于泰山;急救之速,快过流光。当急救从“专业救援”转向“全民响应”,展现的是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化,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升级。当每个人都成为急救体系中的“活性细胞”,我们终将建成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这样的文明图景,也正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生动的诠释。
(作者刘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