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海安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市司法局)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持续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行动,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精心选配法治保障力量
精选40名政治素质可靠、法律基础扎实且热心公益普法事业的法律职业工作者成立“八五”普法讲师团,深入乡村举办法治讲座53场次,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实施法律明白人“建、育、管、评”“星火燎原”工程,落实“一格一户两人”要求,新增培育法律明白人543名,编印《法律明白人工作手册》,定制徽章、铭牌,为开展法治宣传、协助化解矛盾、参与村居治理提供精准指引。依托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采取“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居分工干部+网格员+调解员”方式,辅之社区民警、村居法律顾问、司法行政干警、片区法官,充实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主力军”。
二、精细设计法治宣传主题
持续开展法治宣传进村入户行动,利用乡村法治大讲堂、法润民生微信群等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先后组织法治大讲堂210次,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各类法律竞答活动5次,有效提升全民学法自觉。依托春节、“4·8司法日”、第二届“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节点,为群众送去宪法、民法典、长江保护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等“法律大餐”15次,重点宣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务用工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7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解答群众疑难问题80余个,着力提升群众学法守法用法能力。
三、精致打造法治文化产品
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村村优”工程,借助村居环境改造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契机,对滨海新区渔民法治文化驿站等沿海法治文化阵地进行调研指导,对已命名省级、市级法治文化示范点进行复核,洋蛮河法治公园、周吴村民法典主题公园、泰宁村乡村振兴法治园等9个法治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并投入使用。与工会联动推进建设“户外劳动者法治服务站”20个,配备口罩、水杯、法律宣传资料、公证、法律援助办理指南等实用法治产品,营造法治氛围。开展“法润海安·和谐善治”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征集平面类、实物类、剧本类、视频类作品250件,进一步繁荣法治文化。
精准优化基层治理服务
依托村居“援法议事吧”、园区“援法议事站”、小区“楼道议事群”等阵地,探索推动“援法议事”全市覆盖,让群众在参与“听、说、评、议”中享受法治红利。定期组织村居法律顾问到村办理涉农法律援助案件、举办“乡村振兴法治课堂”、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及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提高依法治村能力水平。在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全面建立村(居)公证服务联系点,扩大远程视频公证覆盖面,方便群众线上办证、快捷办证。积极申报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坚持动态管理和调整制度,全面提升村居法治建设“含金量”。常态化开展半年法治项目查评,挖掘和培树墩头“庭院法治汇”、曲塘“老兄弟围聊会”等基层法治建设品牌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