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海门 > 正文
一场持续27年的“救援”长跑
——记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省见义勇为模范王新
2020-12-21 14:30:00  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海门区见义勇为基金会今年开展“见义勇为人员再做善事好事”主题活动以来,做善事、做好事在江海大地上蔚然成风。在这场活动中,“中国好人”王新无疑是个领军人物。

王新,48岁,中共党员,南通鑫驰汽车维修公司的老板。从21岁第一次参与车祸现场救人至今,他已记不清多少次见义勇为,更记不清挽回了多少个生命。2013年,他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年度“见义勇为中国好人”。

■27年,救援超过2000次

走进王新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献给“恩人王新”的锦旗;书橱里,摆满了各级政府授予的荣誉证书。这一面面锦旗、一张张荣誉证书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救人故事,都见证着王新见义勇为的正义情怀。从小受父母乐善好施行为影响的王新,把做好事、善事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中国好人、中国十大责任公民、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江苏省道德模范、南通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海门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这些称号既是对他义举善行的褒奖,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个阶梯。

王新出生在海门四甲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来到上海第一警校学习汽修,从此与汽车结缘,也为他回乡开办汽修厂、与110联动参与道路交通事故救援作了铺垫。21岁那年,一次车祸现场的偶遇,为他以后27年抢险救援、见义勇为拉开了帷幕。那一年,王新在市区一家大型汽修厂上班,有天晚上9点30分左右,他从老家返回海门工作的汽修厂,在货隆北接通州的道路上突然发现一辆卡车、一辆农用车和一辆三轮拖拉机连环相撞,4名伤者躺在路边,还有3人被困驾驶室内,路上散落着大把钞票。王新立即停车,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与附近赶来的村民一起把变形的驾驶室撬开,救出3名被困人员,随后把伤者送上救护车。之后,他又与村民把散落在路上的1万多元现金捡起,交到赶来处理事故的警察手中。从那次开始,王新每碰到类似的事都会毫不犹豫地搭把手。渐渐地,他成了交警的朋友,一旦发生车祸,交警部门都会联系他帮忙。2006年,王新开办了鑫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成为“110”联动单位。从此,抢救交通事故伤员成了王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他的手机也成为编外“110”,附近百姓看到车祸,第一反应是打他的电话。

王新在车祸现场与死神赛跑抢救伤员生命,这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据不完全统计,27年来,王新累计参与车祸救援超过2000次。面对车祸发生后可能引发的次生事故,王新毫不畏惧,撬开车门钻进驾驶室,将奄奄一息的伤员抱进自家面包车送往医院;寒冷的冬天,他不顾被冻僵、淹死的危险,跳进冰冷的河里救起伤员,并多次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将伤员送至医院抢救,为挽救生命赢得了时间。

■一天不做好事,心里就憋得慌

疫情进入常态管理后,王新并没有因此远离好事、善事,而是向每一处他够得到的事故伤者伸出援助之手。用他的话说:一天不做件好事,心里就憋得慌。

今年5月13日深夜,家住三厂镇的张某驾驶有栅栏条的面包车,载着6头肥猪前往通州区金余镇屠宰场。由东向西行至通吕公路联同村5组地段时,不慎追尾撞上一辆停在路边的轿车。随着巨大的惯性,轿车又撞上了前面同样停在路边的三辆车。面包车当即侧翻在公路上,张某脖子严重受伤。

很快,接到报警的货隆派出所交警中队民警赶至现场处置。与此同时,参与事故救援的王新驾驶清障车也赶至现场。时间不长,民警和王新从面包车中将伤者移出,抬上救护车,送医院救治。经过紧张施救,几辆事故车陆续被拖移至安全地带。车坏了,车上6头活猪去不了屠宰场,又不能放在车上过夜,怎么办?“我去送!”王新自告奋勇,调转清障车车头,放下挂钩,将装猪的车拖上清障车车厢。到达20多公里外的通州区金余屠宰场后,王新又和工作人员一起将6头肥猪赶至指定区域,事情办妥已是第二天凌晨3时。

7月21日晚上,家住正余镇的女子汤某驾驶小轿车载着4人从南通返回。当车行至四甲镇货隆红绿灯地段时,一辆由东向西的货车和一辆同向行驶的面包车撞在一起。随着“嘭”的一声,被撞面包车冲向南侧,一头撞向汤某驾驶的小轿车。小轿车上的司乘人员被撞得东倒西歪,坐在车后排的一名60多岁女子头部磕在前椅上,面部流血,神志不清。

接到110电话,王新迅速驾驶面包车赶来。当他发现受伤女子面部流血,且神志模糊时,立即将女子抬上自己的面包车,紧急驶往第四人民医院救治。途中,王新一边驾车,一边和医院值班室取得联系,请他们作好救治伤者的准备。10分钟后,载着伤者的面包车驶进医院,医护人员迅速将伤者送往急救室抢救。医生说,幸亏王新送医院及时,才挽救了伤者的生命。

挺身而出,说来轻松,真做起来谈何容易。特别是水中救援,肉眼看不清水下情况,有时救援要付出血的代价。

8月20日上午9时许,正余镇邢柏村3组一户农家正在办丧事,前来奔丧的潘姓小伙将一辆价值百万元的丰田埃尔法面包车停在路边,路南边是宽约20多米的运南河。此时,一名女子驾驶小轿车前来吊唁,由于豪车挡道,小轿车被卡在路上。潘某见状,急忙发动豪车后退避让,匆忙之际,不慎栽到河里。潘某情急之下,打开车门跳落在浅水区,得于安然无恙。

接到求援电话的王新驾驶清障车和吊车司机一起很快赶到现场。由于大河深达数米,豪车已完全沉入河底,不见踪影。眼看已近上午10时,如不将车打捞上岸,会影响丧户家办事。王新脱掉衣服下到河中。谁知刚在水里踩了几下,右脚跟就被锋利的东西划了一下。王新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但他没有上岸,而是忍着疼痛向河中游去。根据岸上人指点的方位,王新连扎了几个猛子,终于摸到豪车。他爬上车顶,这才看到右脚跟被划开一道三四公分长的口子,鲜血直淌。为尽快把车辆吊上岸,王新忍着疼痛带着绳子下到水下给车辆穿绳。由于车辆轮毂的空隙较小,王新连扎了10多个猛子,才将四轮用绳子固定住。吊车臂缓缓升起,上午11时左右,坠河豪车终被吊上岸。此时,爬上岸的王新已累得筋疲力尽,一瘸一拐。他顾不上休息,穿上衣服,驾驶清障车将坠河车辆安全拖至停车场,并和警方办好交接手续,才驾车前往医院缝合伤口。

■为抗疫献上一份力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而来。一直关注着疫情发展形势的王新打算捐出10万现金用于抗击疫情,不过后来他知道,这个时候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各种抗疫物资。当得知南通市疫情防控物资紧缺,王新心急如焚,总想为一线医务人员助一臂之力。他马上动员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到国外采购物资。他当时定下一个基调,不管价格,只要能够买到,全部运回海门来。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各种抗疫物资价格疯涨,不过王新已顾不上这些,在6天时间内,通过海外朋友从德国成功采购了80余把额温枪,从广东等地采购了1万副医用手套,在本地采购了消毒液、酒精、方便面等。他将这些价值近10万元的物资全部捐给南通市卫生部门、海门区政府、四甲镇政府,解了政府的燃眉之急。

王新在抗疫中不但捐款、捐物,还“捐车”“捐人”。疫情的快速蔓延让王新在家里坐不住了,1月28日下午,他驾车来到四甲镇镇政府,找到正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的镇党委书记,说:“从今天起,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志愿者,连人带车随时接受镇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调度,请领导安排任务!”王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向镇领导表态后的当晚,王新就驾车载着镇村干部和医护人员来到省道222线四甲镇和通州三余镇交界的地段设卡,对过境车辆进行信息登记和防疫宣传,测量司乘人员体温,劝说外地司机返回。 次日早上8时,一夜未眠的他接到镇指挥部的通知,让其到悦来镇运84消毒液。王新立即驱车20多公里来到悦来镇,一口气将8桶(每桶25公斤)84消毒液搬到车里,迅速运回四甲镇。中午时分,他又接到镇指挥部通知,让他去海门大千商贸城运方便面。他来不及休息一会,立马驾车赶至海门,在自己贴钱付款后,将50箱方便面运回了四甲镇。当晚,王新又到卡点值守了一个通宵。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四甲镇根据上级要求,准备在隔离点搭建12只集装箱房。当时海门到处在搭建集装箱房,联系了半天也没有联系到吊装人员。王新获悉后,主动请缨,“捐”上了自己的吊车,带着5名有吊装经验的志愿者赶去现场。吊装中,王新边指挥,边让吊机将自己吊放到集装箱上,用手抓着吊装的绳子,将一只只集装箱靠拢组合。两天时间,他和志愿者硬是将12只集装箱房吊装结束,并接通水电。前来督查的市镇领导无不夸赞王新的高效。

2月2日是王新最紧张的日子。当日,他先后两次驾车去余东镇,将用于镇区消毒的粉末运到镇上。中午,正准备扒口饭的他又接到有余村求助,让其到通州三余运回一批毛竹到卡点。王新将碗一丢,这回又“捐”上了清障车,来到三余,运回了毛竹。这边刚卸下毛竹,又接到镇水利站的电话,让其去常乐镇运一批警示桩。王新马不停蹄赶到常乐,将100多根警示桩搬上车,送往四甲镇的各个卡点。傍晚时分,他再次接到金跃村的电话,说有一名发热病人需要接医生来检查。王新驾驶面包车将镇卫生院医生接至病人家中,所幸患者只是一般感冒发热。

那段日子里,他车轮滚滚,驾车运回各类物资,送往各个卡口、防疫单位。渴了,喝点矿泉水;饿了,啃点方便面;困了,就在自己的车上打会盹。一有任务,他就如离弦之箭迅速出击。短短几天,光修车费、汽油费,王新就自掏腰包3000余元。没日没夜地奔波,让王新消瘦了许多,他用自己的铁膀钢肩,为抗疫撑起了一片蓝天。

■把救人当作一种责任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无论身居何位,境况怎样,总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他人、组织、社会的肯定或好评,总希望获得荣誉。荣誉是一种标志,也是一面镜子。如何对待荣誉,反映着一个人的见识和境界、精神和作风。王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27年如一日,平时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然而,他对荣誉却看得非常淡薄。

上央视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用现在网上流行语说,是绝对“吸粉”“集赞”的事。然而,王新在上央视还是救援上,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后。

2015年2月25日,是央视约定采访王新的日子,那天下午2时许,四甲镇新复村10组境内,由于雨天路滑,一位年轻的女车主驾驶失控,轿车坠入河中。警方联系王新请其打捞。现场路面窄狭,大型救援车开不进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下河穿绳子,再用小型车将轿车拖上来。当时天气寒冷,谁也不敢轻易下河,关键时刻,王新决定下河。这时他的手机响了,镇宣传委员告诉他央视七套节目组工作人员马上就到,请他赶快到镇政府接受采访。面对很有可能会失去这次采访机会、上不了央视的结果,王新坚定地说:“对不起,我现在在救援现场,脱不开身。”接着,王新抓过一瓶自带的白酒,一仰脖子喝了几口,脱了衣服跳入河中,连扎几个猛子潜入水中,将绳子牢牢固定在车轮上。轿车顺利地被拉上了岸。另一边,敬业、嗅觉敏感的央视七套工作人员听到王新在救援现场,调转车头直奔而来。王新在水中的一举一动,没有彩排的救援现场,都被央视记者们用照相机、摄像机定格了下来,让全国观众看到了王新真实感人的救援行为。

如果说王新一开始救人只是拖车时的“顺便”举动,那么发展到后来,他将其当成了一种责任。20多年来,他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的使命。到现在,王新的义举早已不局限于车祸现场救援,而是拓展到了火灾扑救、无偿献血、捐资助医等领域。

2012年10月4日晚,同镇货隆村一村民家突发煤气爆炸事故,一家三口大面积烧伤急需输血。王新得知消息后喊上20多个工友立即赶往医院献血,并当场捐出1000元钱。

2014年8月2日,昆山发生严重爆炸事故,19名伤员陆续被送进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王新从电视上知道了这事,他深知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血浆的需求量一定会很大。于是他发动组织亲戚朋友参与到献血活动中来,并告知他们献血前在心情调节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8月4日上午,王新带领11名亲戚朋友,走进了海门中心血站,为昆山受伤同胞出一份力。献血结束临回家时,他对南通中心血站海门分站业务主管范玉莲说,这是他对爆炸事故伤者的第一次支持,后面会持续关注,如需要的话,他会在第一时间继续献血。

王新始终将荣誉视为动力,视为新的起跑线,哪里有事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王新的身影。今年,海门区见义勇为基金会组织开展“见义勇为人员再做善事、好事”主题活动以来,王新已做善事、好事近百次,捐款、捐物10万余元。他用自己的善行,用自己的行动,凝聚着人间正气,深刻诠释着见义勇为的道德内涵。

救援,救援,与生命赛跑,只要被王新赶上了的急事、难事、危险的事,他都不遗余力,倾其所能。别人的痛苦,成为他出手相助的理由。在四甲,在海门,王新的名字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

王新,海门见义勇为事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责编:海门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