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如何让文明实践宣讲走进寻常巷陌、融入百姓生活?南通如皋市以本土文化为根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乡音搭台、用创新赋能、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创新培育“文明有理”宣讲品牌,让文明新风在雉水大地落地生根。
乡韵传情,让宣讲有“土味”更有“韵味”
用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的大众话语,才能架起科学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如皋将理论宣讲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让党的声音伴着乡音乡情浸润人心。如皋市“偶来讲”文明实践宣讲团用一个个小木偶灵动的表演演绎红色故事、美德新风尚,在提线木偶的一颦一笑中传递正能量;“快板说”“三句半”等传统民俗节目融入移风易俗、文明公约内容,在欢快的歌舞中倡导新风尚;“茶馆议事”延续千年古邑的市井智慧,以一壶清茶聚邻里、解纠纷,在茶香袅袅中宣讲政策、凝聚共识。这些带着如皋印记的宣讲形式,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接上了时代地气,让群众听得进、记得牢。
创新载体,让宣讲有“意思”更有“意义”
为让宣讲更对群众“胃口”,如皋探索出一系列鲜活形式。“理论快板”用朗朗上口的节奏说唱党的创新理论,句句铿锵入脑入心;“流动讲台”在社区广场、田间地头演绎身边故事,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云上微课堂”依托微信、短视频平台,把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变成“指尖上的学习”;“非遗直播间”邀请老手艺人边展示如皋丝毯、红木雕刻技艺,边宣讲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这些创新载体让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让群众在参与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百姓登台,让宣讲有“温度”更有“力度”
做实做精文明实践宣讲,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探索开拓文明实践“可持续”的局面。如皋组建“银发宣讲队”“红色宣讲团”“青春轻骑队”“身边的夸夸团”等文明实践宣讲队伍,让退休干部、道德模范、返乡青年、社区居民等成为宣讲主角。“庭院课堂”里,老党员用亲身经历讲述家乡变迁;“田间微宣讲”中,种粮能手分享致富经验与政策红利;“家庭故事会”上,好媳妇、好婆婆用家风故事传递传统美德。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模式,让宣讲少了距离感、多了烟火气,推动文明实践成为群众自我教育、共同进步的生动过程。
如今,如皋已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处处有宣讲”的格局,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宣讲主题活动2000余场,覆盖群众8万余人次。从水绘园畔到龙游河畔,从古镇老街到新型社区,文明实践宣讲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如皋的烟火日常,绘就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文明画卷。(章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