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淮安 > 正文
针线在指间飞舞 学做淮安香包,很有意义!
2022-06-14 10:04:00  来源:淮海晚报  

6月11日下午,在清江浦区御码头美食街泊堓咖啡馆内,30名热爱手工的市民跟随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仿生线编”代表性传承人徐善芳,认真学习制作淮安香包。本次活动作为“走进淮安非遗 传承传统文化”——跟着记者看非遗、学非遗公益活动中的一环,得到了现场市民一致称赞,“很解压、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希望下次还能参加。”■融媒体记者 陈帅

针线翻飞 小香包有大乐趣

“先把扇形布料,正面朝里对折起来,再用线沿边给它缝起来,但一定要注意缝的线要是双股线,穿线的时候要用两根线并头穿进针鼻。”在徐善芳老师的细心教学下,市民们低着头,认真缝着香包,手中的针线上下飞舞着。“感觉像回到了学生时代,跟着老师学做手工,稍有不注意,就跟不上了。”市民陈先生说,自己是第一次做,小香包看着简单,没想到做起来这么困难。

“往香包里塞棉絮,要先用木棒压实了,铺一层香料,接着再塞上棉絮,把香包做成圆锥形,再把绒绳在香包中间位置扎起来,使香包成一个葫芦的形状。”“老师,还请您帮我看看为什么我的香包做不成样子?”“塞东西的时候,手成握状,把香包握在手里,往里塞棉絮,这样才能塞得严实。”在一声声讨论中,大家手中的香包逐渐成形,市民金晶聚精会神地盯着针鼻,手拿着线却不停地抖着:“我从来没做过针线活,这次也算学习了一项新技能。”

现场有60多岁的老学员,也有近10岁的小学员,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这次活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传播传统文化很有好处。“我带着儿子和女儿来参加活动,孩子们很喜欢手工。”市民刘思忆说,这次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还能亲自动手参与,感觉活动很有意义。

贴近市民 教学过程很快乐

制作和佩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过去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身上,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徐善芳对记者说,这次选择制作香包,一是因为端午节刚过,可以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二是香包制作相对简单,市民易上手,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十足的体验感。

在教学现场,徐善芳和丈夫两人来回走动,哪里缺材料了,又或是哪个人不会做了,市民只要喊一声“徐老师”,两人立即去帮忙解决问题。1小时左右的教学时间,徐善芳不停地说着话,细心地教着学员们做香包。“我一点没感到累,心情还很高兴,大家做的完整度很高,有不少学员还加了我微信,想以后学习做更多的东西。”徐善芳笑着说。

仿生线编是清乾隆年间受江西景德镇御用官窑仿生瓷启迪而创生的民间传统手艺。徐善芳的外祖母王菊芳是民国时期南京较有名气的手工艺人之一。徐善芳把家传技艺和淮安传统技艺融合在一起,不断创新着仿生线编技巧。她的作品兼具江南风味,又融入了淮安传统针织的粗犷之风,手法粗中带细,构图复杂多样,色彩层次丰富,极具淮安民风民俗特色,彰显了淮安传统的地方文化底蕴。“这次活动创新了宣传形式,更加贴近市民,让这门老技艺得到更多人认识,以后我会在非遗传承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的市民喜欢上仿生线编。”徐善芳说。

解压放松

传统非遗有魅力

针线活对于不少80后、90后显得十分陌生,大家平时忙于工作,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手工制作一些东西。“我还是小时候会做一些针线活,这次做香包感到很解压,特别是一针一针缝香包的时候,感觉很专注,心里没有任何其他想法,就是想把香包做好。”市民刘建欧笑着对记者说,“我给自己做的香包打90分,非常有成就感。”

有市民因为来迟了,没有全程参与香包制作,心中觉得十分遗憾,一直追问记者,下次活动什么时间举行,自己一定要提前安排好时间。“我女儿很喜欢做手工,平时在家也没有机会,今天跟着徐老师学做了香包,她感到很高兴,直嚷嚷着还要参加活动。”市民蔡女士说。

作为“走进淮安非遗 传承传统文化”——跟着记者看非遗、学非遗第一站活动,现场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民间,传承要接地气。”徐善芳说,跟着记者看非遗、学非遗这项活动历时半年,时间跨度长、群众接触面高,一定会将淮安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加深入人心,也欢迎喜欢非遗文化的市民积极参与活动,共同感受非遗魅力。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