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淮安 > 正文
传清正家风 优政风民风
2022-08-18 14:18:00  来源:淮安日报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家风,是道德品质的积累、嘉言懿行的凝练,我国历史上孕育的无数优秀传统美德,很多都是以“家风”形式相传,延续至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等名言警句,至今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道德力量和人生信仰。

谈到家风,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从小并没有受过关于家风家训的专门教育。但在记忆中,逢年过节,父亲为乡亲邻里写对联时常用的“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让我一直铭记至今。尤其是“清白”二字,时刻鞭策我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我的母亲则常把“吃人饭、说人话,端谁碗、服谁管”挂在嘴边,言下之意是让我们生活中知感恩,工作里能尽责。朴实言语与“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受人之命,尽我之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入党和工作后,对母亲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党员干部要时刻爱党兴党护党,决不能与那些违法乱纪分子一样,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初心。正是这一点,引导着我无论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总能保持着担当奉献和干事创业的劲头。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亦是一种重要的向上力量。我的家乡涟水县,素有“安东出才子”的美誉,走出过东汉政治家军事家陈登、南北朝文学家鲍照、当代军旅作家吴强等一批文化名人。在那个物资较为匮乏的年代,很多人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可还是督促孩子刻苦学习。正是这种崇教尚学的家庭风气与社会风尚,造就了涟水县教育的一代辉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涟水县就拥有了一所高职学校、两所四星级高中,这在当时的县级城市中属凤毛麟角。涟水县还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革命精神的洗礼与红色文化的熏陶,让“再苦不怕苦、再难不畏难”成为刻在安东百姓骨子里的坚韧品质,并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中酝酿出“苦干”“创业”等新的文化内涵。特别在“冲刺百强县”的号角吹响后,全县上下同心同力、同向同行,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营商环境首登全国百强榜,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到全国132名,一年进位38名,展现了一幅幅以好家风带民风、促发展的生动画面。

现在,我作为一名基层宣传条线领导干部,身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更深切地感受到建设好家风在推动好政风好民风上的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广泛开展“最美人物”选树,创新打造“‘今世缘’·等着我·温暖我·牵手我”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让“望人好、帮人忙、成人美”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共识,相继涌现“江苏好人”吴春宝、“江苏最美基层干部”顾金凤、“东大坳救人群体”等先进典型,提升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我们还以网络“涟”心工程为抓手,坚持定期发布优质网宣产品,将党的创新理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送到群众身边。建立完善“有话群里说、有事马上办”机制,让民主参与、网络监督成为工作新常态,不仅有效践行了“五大使命任务”、优化了基层政治生态,更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质朴情感和自强不息、苦干实干、创新创优等良好品质带入千家万户,在全社会凝聚起向好向善的磅礴力量。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家风与民风、政风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家风映照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更浸润整个社会的灵魂气质。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更需要用好家风涵养民风、政风,营造和睦、守法、担当之家,建设和谐、法治、进取之国。涟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郎跃明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