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东台市关工委在开展“争做青少年知心人”活动中,提出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做到关心、关爱、关怀青少年服务工作,不出村、不出社区的工作思路,推进为青少年服务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进党建的“六进”入,织密服务网络,汇聚各方力量,多点发力,遍地开花,形成特定矩阵,培育特色品牌。使关心下一代组织真正成为党委、政府教育青少年的得力助手、参谋。
青少年服务“进学校”“进家庭”,助力基础工作优化
梁垛镇关工委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坚持多年开创“讲、忆、写、议、立、评”家庭、学校联动家教模式,他们依托与镇社教中心联办的德育中心校和村办的德育分校,打造自身家规严、家教好、家风良的“五老”进行短期培训,而后进村、入校,宣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烈如何在良好家教中成长的故事,同时联系本镇、村的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诠释好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家庭兴旺、社会和谐的影响,使家长和青少年学有对象、做有榜样。这一联动模式我们已坚持近二十年,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在此基础上,去年他们又创办“父范学堂”。这里“父”泛指父母。父母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人才观至关重要。镇关工委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写教材,请书法家题写父范学堂堂名,举行开班仪式,开学授课。结果一炮打响,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他们纷纷表示以后要更多的听课学习。
加强青少年群体犯罪预防。我们组织司法部门的公益律师,走进城乡社区为妇女儿童开展了百场“双护课堂”活动,覆盖妇女儿童1.1万人次。组织近千名中、小学生参观市“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少儿法庭”。在“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市检察院“四叶草”法治宣讲团、法治副校长、普法讲师团、老公安、老司法等“五老”宣讲团、志愿者纷纷走上讲台宣讲法治,力争把青少年群体犯罪遏制在萌芽状态。全市 21 个派出所关爱工作站已全部建成,帮教人数48人。“边缘少年”教育转化率为100%。针对14名罪错未成年人的社会经历、年龄阶段、家庭关系等特点,开展了“与法同行,从新出发”的团体辅导活动。《新华日报》以《倾心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行了宣传,市检察院撰写的保护青少年成长的调研材料,在全省政法部门评比中获奖。
青少青年服务“进社区”“进企业”,助力社会环境优化
预防是最好的保护,为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深化罪错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体系。市关工委联合市公安局、法院、教育局、民政局、妇联、检察院等多部门,针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防范校园欺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建立未成年人罪错分级干预工作制度,探索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明确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的目的、原则,细化分级干预模式的具体工作要求,加强了各部门信息交流沟通协作,推动了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精准化。助推“六大保护”形成合力,让每一个未成年人沐浴在法治阳光下健康成长。仅去年,市关工委就参与对23名罪错未成年人开展司法训诫,对15名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对17名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重点群体开展法治教育、行为矫治、谈心谈话等活动4场次。加强村、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以社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解决有地方活动的问题。市关工委与教育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站融合”提升校外辅导站内涵建设的意见》,各镇区中心辅导站与社区教育中心达到“四融”。即:场地融合、师资融通、教育计划融贯、考核考评融纳,切实解决两校教育与校外辅导两张皮的状况,全市有700多名在校教师进站辅导。市里每年下拨40万元,专门用于校外辅导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奖代补。坚持无偿办校原则,凡关工委牵头举办的各类辅导、培训、讲座,恪守公益、自愿、义务、安全的原则,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家长经济负担,确保进校辅导孩子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学习愉快。我们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以校外辅导站为基地,实现关工委原有的中心站、分站、自然村点的联合联动,推动工作改进创新。
青少年服务“进网络”“进党建”,助力及时性、制度化
上线上网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最好形式,也是传输快、涉及面广的最佳信息工具。全市党政机关党建网都开通“党建+关工”,使青少年的需求、夙愿、渴望、困惑都能及时反馈和落实。
唐洋镇关工委从网上得知本镇有部分学子高考、继续升学经济上有困难的信息,立即牵头组建“爱心基金会”,全镇建有24个分会,有爱心会员近千人,使40多名困境学子圆了大学梦。
为吸引被视觉文化哺育长大的青少年接受新知识的需求,市关工委注意在新的语境下,通过声、影、像、微(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把大的时代背景同青少年现实生活细节有机结合起来,让本和末之间圆融无碍,这样教育才能产生切实的影响力。市关工委和市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每年都举办一次全市专题教育演讲比赛,通过电视屏幕转播比赛实况,然后再进行重播,扩大宣传面。市关工委和镇关工委领导利用市镇广播电台、站,每年都举办广播讲座,宣讲教育内容,利用网络系统在“东台教育网”“东台关工”“幸福东台”等网站开辟“讲党史、国史故事,爱党爱国建设新东台”的网上故事会活动。弶港镇关工委精心设计组建“少儿红帆艺术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成立“红蒿文学社”,编写出版校本教材《渔家的孩子爱大海》《弶小,红帆摇篮》,创建“红帆广场”等。市住建局关工委在本系统青少年中成立“红色基因”微信群、QQ群,利用教育网和校园网拍摄和剪编微电影、微视频,开展青少年教育和相互教育。市文明办和市关工委还把近年来的“东台好人”“东台十佳”“东台文明新事”“东台优秀青少年”,东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成果编成“十年树人”连环画、图片、微电影等,下发到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在城市广场、绿地、街头、小花园、幸福广场等公共场所开设常年宣传画廊,形成全社会、全方位的学教氛围。为了便于青少年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有些基层关工委在教育中尽量做到现场讲故事和大量的情景模拟、二维图示,穿插一些三维动画等,在传统教育中努力做到现代化、青春化、电子化,使教育形式更贴近青少年的喜好,更接地气、更富有生活气息,广大青少年在喜闻乐见的愉悦气氛中接受到抽象、严肃的政治教育题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效地激励青少年做革命事业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