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芦蒲镇三联村八旬老人李道荣为解决家乡村民出行难,他将多年来省吃俭用的10万元养老钱全部捐献出来为村里铺设水泥路。当地村民提及他,个个都竖起大拇指:“李老爹真是个热心肠,在村里德高望重,乐于助人,大家都很尊重他!”
李道荣现年80岁,中共党员,1975年—1983年曾任过三联村合并前的原南李村支部副书记、书记等职。任职期间,李道荣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带领群众治穷致富,从不向困难低头。使得原南李村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镇42个村前列。赢得地方干群们的一致好评。1983年4月李道荣因工作需要,从支部书记岗位退了下来。然而,李道荣退职不退志,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协助村组干部做一些调处邻里矛盾、清扫路面垃圾、整修路旁绿化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事务,李道荣每天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群众面前。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近年来,李道荣热心公益,捐出10万元养老钱为家乡铺路的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美谈,熟悉李道荣的人都叫他“路痴老支书”。
三联村由原来的南李、钱码、张曹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合并后该村五、六两个生产组1.4公里的泥土路坑坑洼洼,每逢阴雨天气,路面布满积水,一片泥泞,给村民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时常有骑电瓶车的人摔跤受伤。李道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使乡邻们雨天不再饱受走泥泞路之苦,201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李道荣跟老伴沈芳云商量,决定把平时省吃俭用的10万元养老钱拿出来,为生产组铺设水泥路,解决群众出行难。李道荣的想法得到了老伴的支持与赞许。于是第二天他就从镇农商行取出10万元养老钱捐给村里铺设水泥路面。“有的村民对李老支书这一举动表示不理解,还说他是想在村里出风头。老支书置之不理,在施工中从铺设碎砖、压实路基到混凝土浇筑,每一道工序老支书都在现场监工,一丝不苟严把工程质量关。路铺好后,他还义务当起了养护工,每天早晚用电水泵抽水为路面洒水养护,以提高混凝土凝固率。就这样,前后不到半个月时间,一条长1.4公里、宽3米的庄户水泥路面竣工通行。为提高群众养路护路的自觉性,老支书还与我们村组干部一同议定《养路护路公约》在全村实施。”该村五组组长李高飞向笔者介绍道。
三联村万盛路和钱码中心路是该村的交通要道,虽然铺上了硬质化水泥路,但由于村里经济比较拮据,多年来,一直没有安装上路灯,给当地居民晚上车辆出行带来安全隐患。去年9月,李道荣给远在武汉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大儿子李一军打去电话,让他捐出资金给家乡主要路道装上路灯,方便群众夜晚出行。李一军接到父亲的电话后二话没说,第二天匆匆赶回老家,协助村组干部勘察测算,并一次性投资8万元为家乡万盛路、钱码路以及张曹路安装了130盏路灯。“儿子能为家乡做点实事,也是对全村父老乡亲的感恩报答!”李道荣的举动不但感化了儿子,同时也感动了全村干群。当村委会要为他树立“功德”碑时,他婉言谢绝。在李道荣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李一军动员200多名在外创业有成的芦蒲籍打工创业人员参与家乡公益活动,申报创办了芦蒲镇“故乡情”志愿者协会,每逢过年过节或遇到其他自然灾害,他们都要组织志愿者返乡为社会弱势群体做好事、办实事、送温暖,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深受家乡干群们的好评。
李道荣夫妇是一对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育有两儿两女,经济条件一般,老人的10万元从何而来?李道荣说:“这么多年来,逢年过节儿女们都会塞上500—1000元给我们零用。我和老伴平时也一直省吃俭用,积余了一点养老钱。”“李道荣与人为善,是个古道热肠的老人!正因如此,李道荣成了当地的铺路‘明星’,颇受大家的尊重和敬仰。”三联村总支书记张其兵夸赞道。
有人问,李道荣拿这么多钱出来铺路图个啥?“我年轻时家庭贫困,多受邻里的帮助,一直想着怎样回报大家,回报社会,现在自己日子好过了,拿出点钱为大家办点实事,我心里蛮开心的。”李道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