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苏北黄浦江”美誉的灌河,滋养着两岸勤劳勇敢的人民,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独特的民俗赋予了这片热土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励着灌河儿女和衷共济、团结奋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响水新实践中勇毅前行。县文广旅局剧目创作室原主任、剧作家孙智宏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文艺工作者,见证了我县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今年73岁的孙智宏,是一位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从事剧本创作数十年,先后创作大小剧本数十部,著有代表作淮海戏《花大姑说媒》《吴二赖讨田》《公鸡做媒》《方向盘》等。多年来,将响水打造成小戏艺术之乡,是当地几代文艺工作者的一个梦想。孙智宏说:“当时我是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里表演节目要我来写剧本,写家乡的变化、农业的变化……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获得了全国的奖,拿到了省里的奖,这都是我当初想不到的,是梦想和热爱支持着我坚持创作。”
“当初非常不容易,由于经费、人员紧张,小戏编排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王体苏说。
就是在经费紧张、人手短缺、人才匮乏、设施简陋的情况下,我县的老一代文艺工作者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勇毅前行。1985年,由县淮海剧团创作编排的淮海戏《花大姑说媒》,获得首届全国农村戏剧一等奖。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力。经过我县众多文艺工作者奋发图强,厚积薄发。2010年以来,响水小戏逐步进入丰产期,人们惊喜地发现,我县每年都有几部小戏获奖,淮海戏《前方后方》《方向盘》《风雪之夜》等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让每部作品更添鲜活、更接地气。县文旅部门组织剧团演职人员深入农村、工厂去采风,体验真实生活。每部作品在正式演出前,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剧本打磨、研讨、修改,反复进行排练,做到精益求精。许多青年演员都争着参加送戏下乡活动,使得一大批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成长。孙智宏说:“我记得好几次送戏下乡,观众很多,很热情,演员信心就足,就有自信,那这个戏就演得好。”
由县淮海剧团创作、演出的作品《方向盘》《三砸门》《贴春联》《我的家乡有多美》先后被搬上央视戏曲频道进行播出,在全国多地进行了展演。2018年5月17日,中国田汉研究会“中国小戏艺术之乡·响水”揭牌仪式在响隆重举行,取得了热烈反响。
近年来,全县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文化设施投入不断加大,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成为县城的新地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县淮海剧团已发展成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文艺团体,演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每年送戏下乡100多场次;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已建设形成以县图书馆为主,灌江口书院、黄海书院等为分馆的总分馆网络服务体系,文化设施年服务辖区居民300多万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遍布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