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纪委权威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平均每3.8个村(居)就有1名主要负责人被查处,经查实的村(居)干部违纪总金额超过8亿元,镇村干部信访举报占到全市信访举报总量65%左右,个别基层村(居)干群关系紧张。
乡村振兴,离不开清朗和谐的乡村环境。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盐都区通过建立“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信息网,打造数据共享平台,公开村集体家底,群众明白,干部清白,探索出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目前,盐都模式已在全市推广。
一处养殖水面的流转
9月10日早上不到5点,盐都区楼王镇潭溪村村民赵口成就已起床,沿鱼塘四周查看了一圈后,用小木船将鱼饲料送到塘中间的投料机里。这处45亩的鱼塘,得来可不易。
潭溪村是楼王镇较偏远的村,离镇上18公里。村里有水面9000多亩,以养殖鱼种为主。
要在过去,赵口成是很难承包到这处鱼塘的。村民许万亮说,“过去村里有多少鱼塘,什么价钱发包,都是村干部说了算。”以前,村里鱼塘亩均承包价很便宜,最多两百多元,合同到期,大多自动续签,有的成了“子孙塘”,上辈人不包了下辈人接着包,多的连续包了二三十年。
多年来,赵口成以捕鱼、打零工为生,一直想承包一处鱼塘搞养殖,但始终没有机会。2016年底,潭溪村有近2000亩鱼塘合同到期。赵口成心又动了,他看中的一处鱼塘就在父亲屋旁。
听说这次承包水面要上平台竞标,赵口成和父亲商量,又请来搞养殖的三叔、四叔开家庭会议,大家商议后得出的最高心理价位“900元”。这处鱼塘以前承包价是280元,村民赵德华家养殖了20多年,但这几年一直亏损,听说竞标底价是600元,决定放弃。
2015年,盐都区出台规定,村级重大事项,事前须履行村(居)党组织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决议的“四议”程序。潭溪村鱼塘发包每亩600元的底价,就是走这个程序“议”出来的。
不只赵口成看中这处水面,村民金维书、薛万祥、许万亮也看中这处水面。竞标前,赵口成揣了两万多元现金,把一同竞标的其他三人拉到门外说,“一人给你们7000元,每人加10块钱就行,让我中标。”三名竞标者谁也没答应。
2017年4月20日,在盐都区产权交易中心,4个人竞标,从600元一路抬到840元、850元、860元,赵口成最终以“870元”的全场最高价竞标成功。中标后,赵口成立即打电话给父亲报喜:“中了!870!”
如今,晒得黝黑的赵口成,成天围着鱼塘忙活,有使不完的劲。邻居许万亮说,口成对这鱼塘是真上心!
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
“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置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潭溪村是个资源大村,过去矛盾冲突很多。”楼王镇经管站副站长薛松说。
十多年前,潭溪村一处水面合同到期,一个村干部以较低的价格续签了合同。部分村民们有意见,几次讨说法无果,几十个村民自发每人拎一篮子杂鱼,倒进这个村干部的鱼塘。原本养殖鱼种的鱼塘,不得不重新清塘,损失几万元。
潭溪村干部不好当,张益华却干得游刃有余。他是村里的养殖好手,从事养殖多年,收入丰厚,还常给村里养殖户出点子,在村民中很有声望。他做事果断,为人没有私心,2013年被潭溪村村民推选为村主任,2015年起担任村支书,深得村民信任。
2016年底,村里有2000亩鱼塘合同到期,根据区里规定,发包都得走平台。群众一下子炸开了锅,“这么多年没上过平台,哄我们老百姓呢,到时候又私下签了。”在发包的那段时间里,每天涌到村部找张益华的村民有七八十人,“在手的要续签,其他村民想承包,都盯着我吵。”一一做解释工作,张益华的嗓子都说哑了。有个养殖户想包一处鱼塘,晚上送了1万元现金到张益华家里,张益华说,“你赶紧拿走,不然我就交到镇纪委去。”
2015年,盐都区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同步设立各镇产权交易服务站,确定了区、镇分级交易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盐都区将农村集体家底、交易、资金等数据纳入同一个库,建成农村“三资”管理信息网,确保了场外无交易、违规交易及时预警。
“我家承包了90亩鱼塘,也是通过竞标取得的。”张益华说,这一轮承包至今,还没有发生一起因发包引发的纠纷。
“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盐都区委农工办主任吴金翥说,“三资”晒到阳光下,群众通过村居公开栏、阳光村务网、手机微信等,既可以了解产权交易信息,还可以随时了解到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收支等情况。截至目前,盐都区通过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已成交项目1728宗,交易额4.64亿元,其中溢价交易352宗,平均溢价4%,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1678.52万元。
公开,让乡村更和谐
“标的竞得高,意味着村民分得多!”金维书参加竞标,虽然没中,但也很开心。
“我曾为承包鱼塘的事上访过,差点跟当时的村干部干架。”金维书又黑又壮,心直口快,提起过去的事,不觉嗓门又大了起来。
如今他是六组的村民代表,经常参与村民事务的讨论。目睹了村里的变化,金维书由衷地说,“现在村里的鱼塘谁来承包,公开透明,大家对村干部是心服口服。”
“承包户和村民的利益都要兼顾。”张益华说,2017年之前,潭溪村资源收益分配,每个村民300元,去掉合作医疗和保险贴补,每人分到手100元。但2017年,去除相关费用后,人均分到手1000元,其中最高的五组人均分到1700元。
张益华说,现在再没有村民为发包的事找他吵闹,村干部做事顺畅,“什么都公开出来,群众参与热情高,支持我们工作,许多矛盾纠纷就化解了。”
“‘三资’管理上规矩,解决了过去少数村干部将‘村产’当‘家产’,承包给谁、租期多长、租金多少干部说了算,交易不公开,群众不知情,矛盾纠纷多等问题。”吴金翥说,借助现代化手段,让村民关注的“三资”管理实现网上市场化公开交易,在更大范围发现和实现资产资源价值,既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又杜绝基层干部在资产资源、发包租赁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将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新的制度实施以来,盐都区农村信访量与过去比大幅下降。
市委党校教授何峻说,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治理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村民需求、释放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目的的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盐都模式进一步证明,针对当前群众参与不足、信息公开不够、少数人治理等突出问题,充分依托和深度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治理工具,促进乡村治理智能化,形成了乡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是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