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宿迁 > 正文
让乡风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沭阳县厚植乡风文明的探索实践与启示
2024-01-12 09:37: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围绕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江苏各地创新实践,农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为挖掘推广乡风文明建设好做法、好经验,新华日报联合省委党校江苏党建研究院深入宿迁市沭阳县开展解剖麻雀式调查研究,发掘其推进移风易俗的典型做法,总结建设乡风文明的基本经验,以一隅观全局,探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路径。

乡村振兴不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

沭阳,一个位于苏北腹地普通而不凡的人口大县,一个曾经是“经济洼地”的贫困县,而今已跻身GDP“千亿俱乐部”,跃居苏北县(市)经济领头羊、全国百强县;连续五届蝉联省文明城市,并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彰显了沭阳不屈的崛起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表达着沭阳内在的价值诉求。

乡风文明,

何以看沭阳?

在江苏省档案馆里收藏着一份名为《关于省直三十个厅局与沭阳县对口挂钩帮扶的通知》的加急电报,发出时间是1992年。彼时的沭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4元,仅为全省人均收入的21.9%。省委、省政府决定从30个厅局中选派326名队员组成省委社教与扶贫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这给当时的江苏第一贫困县沭阳带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转机。

1996年7月沭阳区划调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沭阳深刻认识脱贫致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苦练内功,勇毅前行。到2019年底,沭阳59个经济薄弱村已全部脱贫,多次跻身“全国百强县”。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整体脱贫后的沭阳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坚持多管齐下、统筹推进,着力打造乡风文明样板。

自2020年起,沭阳县以减轻“人情负担”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之花正在向阳之地竞相绽放。沭阳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探索实践对于苏北地区、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画出红线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有人情味,但不能高背人情债。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具有社会性和顽固性,对群众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带来社会风气不良、干群关系疏远、餐饮食品浪费、家庭矛盾激化、安全隐患增加等危害。

“干部全程参与移风易俗,与群众共情,本身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沭阳县委书记、沭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彭伟说。

改变农村陈规陋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是“潜功”不是“显功”, 有些干部在思想上有“不愿为”的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成风化俗;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只能因地制宜,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没有固定模板供参考,甚至可能“出力不讨好”,有的干部担心在行动时“不好做”而消极应付。

哲人说,变革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途径。沭阳县委、县政府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敢于动真碰硬,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画出一道红线,旗帜鲜明地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旗帜鲜明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推行结婚礼、丧葬礼、升学礼等新办简办新模式,在全域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共识和新风。

一是婚事新办,不能让“甜蜜成为负担”。高价彩礼是农村移风易俗的治理重点。调研发现,当地农村家庭曾经出现不少“结不起婚”的案例,结婚成本持续走高,男方家庭不仅要准备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链“三金”、车子、房子,彩礼一般都要8万、18万,等等不一。不少家庭因为高额彩礼“东拼西凑”,出现了“子女存银行,父母还贷款”现象。对此,沭阳有关部门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全面凝聚共识,力推婚俗改革,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拒绝高额彩礼,迈向幸福人生”的新型婚恋观。订婚仅宴请直系亲属,不收礼金;结婚宴菜肴以地方特色为主,不上高档烟酒,随礼不超二百,并在“5·20”“七夕”等重要节点,举办“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主题活动,让彩礼风俗回归正轨、爱情回归本心、人情回归本质,有效遏制了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

二是丧事简办,不能让低俗之风坏民风。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前些年,苏北有的农村家庭将丧事办成“喜事”,把葬礼的吹鼓手换成了乐队,把挽幛和花圈换成了电子拱门、电子花圈,有的专门搭舞台请表演队,甚至跳热舞等恶俗节目也夹杂其中。个别演出内容涉黄,荼毒青少年,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演出设备质量不达标和舞台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各种人情负担名目多达十几种,群众不堪重负又有苦难言,成为乡风文明突出痛点。针对丧事办理陋习,沭阳制定“白事移风易俗工作流程”,明确规定丧事不摆电光门、电子拱门、电子花圈、氢气球,不送汤、不散灯送程、不晾花圈、不迎祭桌和猪头三牲,不请吹鼓手、不搭舞台、不演出,禁止请人哭丧,禁止与丧事氛围格格不入的歌舞表演,提倡本村人吊唁不在事主家吃饭。精简规范的办丧流程,极大减少了群众花费。村(社区)“两委”、民政等部门在丧户办理相关手续时签订丧事简办协议,第一时间上门送花圈吊唁,对丧户进行慰问,免费提供播放哀乐的音响设备,让办丧事只播放哀乐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据测算,仅丧事不摆电光门、不请吹鼓手等即可为每户节省1.5万元左右的支出。2022年11月,新华每日电讯“新华关注·调查观察”栏目以半版篇幅刊发了沭阳经验做法——《移风易俗,这里的“白事”戏班人员转行了》。

三是小事不办,不让“人情债”越堆越高。沭阳是人口大县,也是教育强县。2023年全县有9000多人参加高考,本科一本上线人数3080余人,其中16人考取清华、北大。2020年以前,沭阳县每年各类“升学宴”“谢师宴”层出不穷,餐桌上的浪费与日俱增,人情往来的“份子钱”让不少人生怯。针对“升学宴”“谢师宴”愈演愈烈的现象,沭阳连续四年以倡导拒绝“升学宴”为突破口,紧扣学生毕业、升学节点,在全县倡导“小事不办”,开展“拒绝‘升学宴’ 引领新风尚”主题活动,发布“9所高中校长联合倡议”“9所高中家长委员会附议”,组织“不办升学宴 健康成长行”万名师生签名承诺、“共话师生情”主题班会、“看家乡 话发展”“集体送学”等内涵丰富、仪式感强的活动,有效减少“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人情上的负担”,切实打造风清气正的毕业季。

——肩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务实推进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

沭阳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改变沭阳面貌、推动沭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务实推进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逐步树立起沭阳人的良好精神面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沭阳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人情消费减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镇(村)党政领导干部为落实移风易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通过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开展专题部署、业务培训,将移风易俗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评选标准,纳入动态巡查、明察暗访。制定实施《关于开展“减人情负担 扬文明新风”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建立“拒绝‘升学宴’ 引领新风尚”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村(社区)推行〈人情新风“宿9条”〉工作导则(试行)》《开展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12份制度文件,推动各项工作有章可依、依章而行。

二是合力齐抓共管。沭阳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舆论引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县文明办指导各乡镇(街道)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情减负”互评互议,作为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选树以及“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各类先进典型推选的重要依据。县妇联开展“人情要减负 巾帼来践行”等主题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县民政局在县殡仪馆建设10个集中守灵点,提供吊唁、治丧全程服务,在便民利民中倡树丧葬新风。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坚持让有德者有得,每月开展“沭阳好人”“沭阳最美人物”等评选活动,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先进典型,1人荣膺江苏“时代楷模”、7人获评“江苏省道德模范”、17人获评“中国好人”、34人获评“江苏好人”、7人获评“江苏省最美人物”、37人获评“感动宿迁人物”和“宿迁好人”、61人获评“宿迁最美人物”。每季度开展镇村身边典型等评选,由党政主要领导在群众大会或文艺晚会上颁奖。对积极践行承诺、参加志愿活动、劝导亲友移风易俗的优秀准大学生,向其所考取的大学学生处寄发褒扬信。龙庙镇设立移风易俗专项引导资金,向每个文明办丧的家庭发放移风易俗引导资金300元。钱集镇在新型农村社区设立“新风大食堂”,为前来办红白事的群众免费提供办事场所、平价菜、司仪等便民惠民服务。陇集镇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户评选标准,给评上文明户的家庭每户发放200元水电费补贴。青伊湖镇实施“文明小铺”积分管理,将移风易俗事项纳入积分标准,将群众的移风易俗实践转化为可量化积分,通过“小积分”攒出“大文明”。

四是严肃督查问责。县纪委监委从严监督、主动作为,在全县范围公开移风易俗专项治理举报热线,设立举报箱、网络举报平台,对操办行为实行动态巡查、明察暗访。县文明办成立移风易俗专项督导组,组织人员每天到各村(社区)开展实地检查并及时通报。对违规操办的,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微信群、广播等方式进行曝光,责令乡镇驻村工作组组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全镇会议上进行公开检讨;对存在噪音扰民、低俗表演、无证经营等问题的,由公安、城管、文旅、市监、环保等部门及时介入、依法治理。2021年10月以来,3名镇村干部因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监管不力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0多名镇村干部被约谈,20个村因移风易俗工作不力被通报批评,40多名镇村干部在乡镇会议上作表态发言,1人因低俗表演被依法行政拘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村社会,村民大都生于斯长于斯,是一个熟人社会。沭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征询群众意见作为前置程序,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既充分运用现代的治理理念和方式,又充分发挥农村传统治理资源的作用,借助村规民约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认同感、获得感。

一是凝聚思想共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约束作用。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更多的是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沭阳注重发挥好村规民约在弘扬公序良俗方面的积极作用,由县委分管负责同志逐一赴各乡镇(街道)召开座谈会,与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驻村(社区)工作组组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同分析问题、寻找对策,谈认识、议危害、算“经济账”,通过党群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修订完善体现“人情新风”要求的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明确告诉群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对红白喜事操办内容、宴请范围、随礼标准等作出具体规定,使“小规约”成为群众办理红白喜事的“硬杠杠”。“‘人情新风’村规民约都是很直接很具体的条款,让老百姓一看就懂、拿来就用。”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说。

二是用好民间组织,发挥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作用。沭阳充分借助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妇女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组织“人情消费”专题调研组赴镇村开展人情消费摸底排查,深入分析研判,分别召开干部群众、退休干部、支客等群众“意见领袖”座谈会,广泛开展以“减人情负担,扬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大讨论,镇村定期开展“人情减负”互评互议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对人情消费减负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三是拉近干群关系,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沭阳始终坚持以转变干部作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以干部示范带头扭转农村人情消费陋习,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部署开展“人情减负我先行、党员干部作表率”活动,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主动与党支部签订“人情减负”承诺书。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把移风易俗、服务丧户作为拉近干群距离、融洽干群关系的契机,遇到丧事第一时间上门送花圈并慰问吊唁,免费提供播放哀乐的音响设备,得到了广大群众心理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

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发挥文化育人的润物无声作用。沭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移风易俗系列实践活动,打造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项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淮海戏、快板书、工鼓锣等地方特色曲艺,把移风易俗典型事迹编排成“人情减负”文艺节目,结合“知沭达理”理论宣讲,开展“百场移风易俗演出进乡村”“新风宣传大篷车”等活动,组织百姓名嘴说新风、民间艺人唱新风、村民市民议新风,讲身边人、唱身边事,教身边人,形成家喻户晓、覆盖城乡的宣传格局,达到覆盖城乡、见人走心的宣传效果。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

启示与思考

(一)划清边界,做到依法依规。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依法依规,是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的基本原则。沭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主动引导党群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定规范的村规民约,让农村群众自治性组织制定和实施约束性措施,符合村民自治程序和规范;另一方面对村规民约中的操办内容、宴请范围、随礼标准等具体规定进行审查备案,使之符合法律的精神。围绕“移什么风”“易什么俗”,要避免“隔山打牛”、流于形式等问题,找准问题、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要坚持党的领导以指引方向,坚持依法依规以划清边界。

(二)回归理性,尊重群众意愿。农民群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对此,沭阳有着清醒认知和鲜明态度,始终坚持党委政府指导不主导、帮办不包办。比如,针对“拒绝‘升学宴’”的活动倡议,有人认为,十多年寒窗苦读考上了好学校,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妥。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崔桂华解释说,发出拒绝“升学宴”倡议的初衷是减少“餐桌上的铺张”和“人情上的负担”,“主要强调的是宴请的范围和规模,而不是一刀切、全面禁止,对于近亲属之间只摆家宴,也是允许的。”因此,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的内心需求、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让群众真正成为时代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

(三)加强联动,健全责任机制。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沭阳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系统思维,健全制度约束,充分发挥宣传部、组织部、文明办、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民政局、妇联、团县委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一以贯之,绵绵用力。乡风文明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并做好监督指导,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协同推进机制。

(四)破立并举,营造浓厚氛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科学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沭阳鼓励通过举行有意义的仪式代替不良陋习,如提倡新婚夫妇参加集体婚礼、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镇村干部上门吊唁送花圈,送免费音响;为新生儿送银手镯等纪念品;在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时,送蛋糕祝贺;举办集体送军、集体送学茶话会等。因此,要把倡导树立人情新风作为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着力点,深入挖掘、宣传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同时,要加强监督,严格执行相关惩戒措施,避免“破窗效应”。

调研组成员:

杜贵阳 江苏党建研究院副院长,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

张自永 省委党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孔德信 新华日报新华传媒智库主任

周广立 新华日报记者

执 笔: 张自永 周广立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