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崇善

事迹:18年义务扫桥的古稀老人

简介:张崇善,男,1945年生,江苏省运河公司退休职工。2004年淮安市区的里运河上建了一座专门用于步行的“长征桥”,刚建成时桥面未划分环卫片区,张崇善在晨练时发现桥面不够干净,有时脏物还会堵塞排水口,于是扛起扫帚开始义务扫桥。18年来,他每天天色微亮就来到“长征桥”,从桥南到桥北,188个台阶、1070块大理石、24个滴水孔,他扫坏了几十把扫帚,用坏了5把簸箕。他还担任青少年校外辅导员,29年义务宣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430余场,覆盖学生8000余人次。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2月 > 正文

张崇善,男,1945年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运河公司退休职工,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街道北门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

他1990年6月入党,2004年12月退休。他18年如一日,义务清扫“长征桥”,用一把扫帚、一个簸箕,诠释了一份责任、一份坚守,用自己的一颗心,温暖了淮安一座城。

一把扫帚 一个簸箕 古稀老人义务扫桥18年

张崇善和“长征桥”结缘,要从2004年“长征桥”建成说起。那时,为缓解淮安市实验小学周围的交通压力,淮安市政府在学校门口的运河上建成了“长征桥”。张崇善经常到桥上锻炼身体,可没过多久他发现,来来往往的人有时会在桥上乱扔垃圾,还会有宠物的粪便遗留在上面。当时桥面没有划分环卫片区,成了无人管地带。了解到这些情况,张崇善坐不住了,他暗暗下定决心,义务清扫“长征桥”!

天刚蒙蒙亮,张崇善就起床了,洗漱完毕,拿起扫把和簸箕,朝家门口的“长征桥”走去。张崇善年岁虽高,但身体硬朗,手脚麻利。趁着天色微亮行人较少,老人甩开膀子开始扫桥。

从桥南到桥北,188个台阶、1070块大理石、24个滴水孔见证着这位古稀老人的责任与坚守。老人一步步往前推进,忙乎了一个多小时才打扫完。由于桥两侧的排水孔经常被垃圾堵住,每隔几天,他还要集中清理一次桥两侧的排水孔,这比起扫地就更费劲了,排水孔地势低,烟头等垃圾还得一次次弯腰掏出来。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桥面上,白色的大理石熠熠生辉,老人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看着干净的桥面,欣慰地笑了。清扫“长征桥”是张崇善每天早晨必做的“功课”,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冬天下雪时,他总是很早起床去铲雪,并且在学生上学放学的时候维持秩序。

张崇善这一扫就是18年。18年来,他扫坏了几十把扫帚,用坏了5把簸箕,他说,自己是一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能发挥余热,保证“长征桥”干净整洁,心里很开心。

有一次,张崇善在清扫桥面时,发现有一处路灯的胶皮破损了,他怕学生触摸,出现危险,自己站在破损的电线旁,叫老伴赶快去打电话,找路灯管理部门来维修。直到修好后才放心的离开。有人问他图个什么,他总是笑笑说:“谁叫我的名字是崇善呢”。

一份责任 一份坚守 遭受误解依然初心不改

“这老头子多管闲事,无非就是想出名!”不少在桥上乱扔垃圾,被张崇善劝阻过的人对他冷嘲热讽;“这年头不给钱哪个扫啊,肯定是学校给钱的。”一些无事生非的人跑到学校打听张崇善的“工资待遇”;“这么大年纪,没事找事,也不知道图什么?”甚至有人去张崇善退休前的单位反映,说他哗众取宠,影响单位声誉……

家里人见不得老人受委屈,劝他“罢工”,还偷偷将他的工具藏起来,不允许老人继续扫桥。张老难过了一阵子,可一个星期下来,桥面变脏了,他的心里越发地纠结和不安。“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做好事不在乎,随他们怎么说,我还坚持自己的初心。”张崇善决定用坚持堵住流言蜚语,用实际行动化解误会。

好几次,有几个人喝醉酒,跑到桥上大喊大叫发泄情绪,呕吐物满地都是,甚至还将酒瓶摔在桥上。周围的居民见了都躲得远远的,张崇善看到这一情景,从不上前指责,他从家里拿来水,一面给醉汉们喝,一面耐心地清理污秽物。

老人笑着说:“这么多年坚持扫桥,我也有所‘图’,我就希望每天听学校的孩子们喊一声‘爹爹好’,那动听的声音,能让我心情美上一整天。”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长征”的故事还在续写

一日,张崇善正在扫桥,上学的孩子们将他围成一圈,孩子们告诉他:“爹爹!我们上课的书上就有你。”起初,张崇善不相信,孩子们拿来书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一篇《扫桥老人》的课文。那天,张崇善开心了一整天。

老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年下大雪,老人仍是不管不顾,拿着铲子就冲出了家门,快放学了,校方看到老人在雪地里独自奋战,颇为感动,就发动师生和老人一起清理桥面。后来,在作文《我最感动的一件事》里,很多孩子回忆起了当时的场面。

社区书记在评价张崇善这些年的付出时,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她说:“老人的‘长征’故事也有了续集,从以前的一个人,变成了现在的一群人。有时候,学校的孩子们看到桥上脏了,也会主动将垃圾捡起,遇到不文明现象,孩子们还会主动上前制止。”现在长征小学的同学们都尊敬的称张崇善为“长征桥的守护神”。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老每天的任务越来越轻。“近几年,扫一圈也不会有太多垃圾,主要是一些浮灰罢了。”张崇善说,“只要桥还在,我就会坚持扫下去。”这不仅是一份对学生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承诺。

一间小屋 一方书桌 古稀老人为培育时代新人继续发热

张崇善不但为小朋友们充当长征桥的守护神,还承担起义务教育小朋友的责任。

1993年,张崇善的妻子下岗,大儿子失业,小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家人全靠张崇善微薄的薪资度日。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张崇善一家没有向社会寻求帮助,而是走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他们在市实验小学附近开了一家文具店。“当时有小孩,放学了等着家长来接,我怕他们走丢,就弄了几张小桌子给他们看书写作业。有时候我下班早,就会给写完作业的小朋友们讲故事,有《西游记》,也有雷锋的故事。”张老自己也未曾想到,他的这份善举,成为他29年义务宣讲生涯的开端。

时至今日,他的一方小天地仍是莘莘学子的乐园,张爷爷的课外讲堂也吸引了大量的小朋友,周恩来、刘胡兰、黄继光等故事在小朋友们心田播种下爱国的种子。他常对孩子们说:“只有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由于他对淮安的历史,风土人情比较了解,又十分热爱青少年教育工作,社区特聘他为青少年校外辅导站的辅导员。小朋友们十分爱听他的讲课,不少小朋友说:“听了张爷爷讲的故事,我们就更感到要好好学习了,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本领来报效祖国,建设家乡”。他积极配合实小班主任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深入家庭,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29年来,他义务宣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430余场,覆盖学生8000余人次,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值得一提的是,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他的小儿子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为祖国培养人才。

除了扫桥外,张崇善时刻谨记入党时的承诺,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他主动挑起了社区第一党支部党务工作的重担,带着支部老党员助力社区疫情防控;积极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助力文明城市建设;积极分享创业经验,鼓励有能力的邻居放弃低保,创业致富。

“牛不用扣在桩上也是要老的,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张崇善说,张崇善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自己的承诺,在群众中树立了先锋模范形象。

张崇善曾荣获淮安市文明市民、清浦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新时代淮安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2月 > 正文
张崇善

张崇善,男,1945年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运河公司退休职工,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街道北门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

他1990年6月入党,2004年12月退休。他18年如一日,义务清扫“长征桥”,用一把扫帚、一个簸箕,诠释了一份责任、一份坚守,用自己的一颗心,温暖了淮安一座城。

一把扫帚 一个簸箕 古稀老人义务扫桥18年

张崇善和“长征桥”结缘,要从2004年“长征桥”建成说起。那时,为缓解淮安市实验小学周围的交通压力,淮安市政府在学校门口的运河上建成了“长征桥”。张崇善经常到桥上锻炼身体,可没过多久他发现,来来往往的人有时会在桥上乱扔垃圾,还会有宠物的粪便遗留在上面。当时桥面没有划分环卫片区,成了无人管地带。了解到这些情况,张崇善坐不住了,他暗暗下定决心,义务清扫“长征桥”!

天刚蒙蒙亮,张崇善就起床了,洗漱完毕,拿起扫把和簸箕,朝家门口的“长征桥”走去。张崇善年岁虽高,但身体硬朗,手脚麻利。趁着天色微亮行人较少,老人甩开膀子开始扫桥。

从桥南到桥北,188个台阶、1070块大理石、24个滴水孔见证着这位古稀老人的责任与坚守。老人一步步往前推进,忙乎了一个多小时才打扫完。由于桥两侧的排水孔经常被垃圾堵住,每隔几天,他还要集中清理一次桥两侧的排水孔,这比起扫地就更费劲了,排水孔地势低,烟头等垃圾还得一次次弯腰掏出来。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桥面上,白色的大理石熠熠生辉,老人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看着干净的桥面,欣慰地笑了。清扫“长征桥”是张崇善每天早晨必做的“功课”,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冬天下雪时,他总是很早起床去铲雪,并且在学生上学放学的时候维持秩序。

张崇善这一扫就是18年。18年来,他扫坏了几十把扫帚,用坏了5把簸箕,他说,自己是一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能发挥余热,保证“长征桥”干净整洁,心里很开心。

有一次,张崇善在清扫桥面时,发现有一处路灯的胶皮破损了,他怕学生触摸,出现危险,自己站在破损的电线旁,叫老伴赶快去打电话,找路灯管理部门来维修。直到修好后才放心的离开。有人问他图个什么,他总是笑笑说:“谁叫我的名字是崇善呢”。

一份责任 一份坚守 遭受误解依然初心不改

“这老头子多管闲事,无非就是想出名!”不少在桥上乱扔垃圾,被张崇善劝阻过的人对他冷嘲热讽;“这年头不给钱哪个扫啊,肯定是学校给钱的。”一些无事生非的人跑到学校打听张崇善的“工资待遇”;“这么大年纪,没事找事,也不知道图什么?”甚至有人去张崇善退休前的单位反映,说他哗众取宠,影响单位声誉……

家里人见不得老人受委屈,劝他“罢工”,还偷偷将他的工具藏起来,不允许老人继续扫桥。张老难过了一阵子,可一个星期下来,桥面变脏了,他的心里越发地纠结和不安。“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做好事不在乎,随他们怎么说,我还坚持自己的初心。”张崇善决定用坚持堵住流言蜚语,用实际行动化解误会。

好几次,有几个人喝醉酒,跑到桥上大喊大叫发泄情绪,呕吐物满地都是,甚至还将酒瓶摔在桥上。周围的居民见了都躲得远远的,张崇善看到这一情景,从不上前指责,他从家里拿来水,一面给醉汉们喝,一面耐心地清理污秽物。

老人笑着说:“这么多年坚持扫桥,我也有所‘图’,我就希望每天听学校的孩子们喊一声‘爹爹好’,那动听的声音,能让我心情美上一整天。”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长征”的故事还在续写

一日,张崇善正在扫桥,上学的孩子们将他围成一圈,孩子们告诉他:“爹爹!我们上课的书上就有你。”起初,张崇善不相信,孩子们拿来书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一篇《扫桥老人》的课文。那天,张崇善开心了一整天。

老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年下大雪,老人仍是不管不顾,拿着铲子就冲出了家门,快放学了,校方看到老人在雪地里独自奋战,颇为感动,就发动师生和老人一起清理桥面。后来,在作文《我最感动的一件事》里,很多孩子回忆起了当时的场面。

社区书记在评价张崇善这些年的付出时,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她说:“老人的‘长征’故事也有了续集,从以前的一个人,变成了现在的一群人。有时候,学校的孩子们看到桥上脏了,也会主动将垃圾捡起,遇到不文明现象,孩子们还会主动上前制止。”现在长征小学的同学们都尊敬的称张崇善为“长征桥的守护神”。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老每天的任务越来越轻。“近几年,扫一圈也不会有太多垃圾,主要是一些浮灰罢了。”张崇善说,“只要桥还在,我就会坚持扫下去。”这不仅是一份对学生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承诺。

一间小屋 一方书桌 古稀老人为培育时代新人继续发热

张崇善不但为小朋友们充当长征桥的守护神,还承担起义务教育小朋友的责任。

1993年,张崇善的妻子下岗,大儿子失业,小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家人全靠张崇善微薄的薪资度日。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张崇善一家没有向社会寻求帮助,而是走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他们在市实验小学附近开了一家文具店。“当时有小孩,放学了等着家长来接,我怕他们走丢,就弄了几张小桌子给他们看书写作业。有时候我下班早,就会给写完作业的小朋友们讲故事,有《西游记》,也有雷锋的故事。”张老自己也未曾想到,他的这份善举,成为他29年义务宣讲生涯的开端。

时至今日,他的一方小天地仍是莘莘学子的乐园,张爷爷的课外讲堂也吸引了大量的小朋友,周恩来、刘胡兰、黄继光等故事在小朋友们心田播种下爱国的种子。他常对孩子们说:“只有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由于他对淮安的历史,风土人情比较了解,又十分热爱青少年教育工作,社区特聘他为青少年校外辅导站的辅导员。小朋友们十分爱听他的讲课,不少小朋友说:“听了张爷爷讲的故事,我们就更感到要好好学习了,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本领来报效祖国,建设家乡”。他积极配合实小班主任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深入家庭,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29年来,他义务宣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430余场,覆盖学生8000余人次,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值得一提的是,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他的小儿子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为祖国培养人才。

除了扫桥外,张崇善时刻谨记入党时的承诺,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他主动挑起了社区第一党支部党务工作的重担,带着支部老党员助力社区疫情防控;积极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助力文明城市建设;积极分享创业经验,鼓励有能力的邻居放弃低保,创业致富。

“牛不用扣在桩上也是要老的,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张崇善说,张崇善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自己的承诺,在群众中树立了先锋模范形象。

张崇善曾荣获淮安市文明市民、清浦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新时代淮安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