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蒋晓文

事迹:34年照顾教导孤残儿童600多名的好妈妈

简介:蒋晓文,女,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无锡市儿童福利院工会主席。从1988年进入无锡市儿童福利院工作开始,蒋晓文成为了一群特殊儿童的“家长”,她渐渐将根扎在了那里。1990年,福利院开办聋儿语训班,她自己编制教材教具,每次教孩子发声都要教上几百遍,先后帮助几十名听障儿童开口说话。35年来,经过她照料的孤残儿童已有600多名。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11月 > 正文

无锡市儿童福利院(无锡市阳光特殊教育学校)是一家收养弃婴孤儿的政府办儿童福利机构,三十五年前,怀揣着幼教梦的蒋晓文走进了无锡市儿童福利院,成为一名特教老师。三十五年来,蒋晓文奉献真情,付出真爱,帮助多名孤残儿童重拾生活的信心,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蒋妈妈”,并为特殊儿童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像孩子的她

遇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

1988年的7月1日,蒋晓文在丁村下了3路公交车,步行了好一段泥路,看着一路的指示标语,终于来到位于黄泥头的社会福利院。门卫看着瘦小的蒋晓文说,小孩子不能来玩的。她一番解释,门卫才知道她是新职工。一天的工作下来,回到家后看到妈妈她的眼泪哗哗流下来了。原来,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并不是一群健康活泼、生龙活虎的学生,而是一个个有着各种残疾的“特殊儿童”。看着默默流泪的女儿,妈妈说,如果做不来,就别去了。她轻轻的说了声,我再试试吧。和蒋晓文同一批去的七八个年轻人后来纷纷换了工作,她作为同龄人中唯一留下来的人,这一试,就是35年个年头……这些年,经她照料的孤残儿童有600多名。她在孩子们心中,是亲人,也是朋友;是妈妈,也是老师,她用真情和爱,为孩子们带来温馨和希望。

用心教学的她

让聋儿开口喊出“爸爸”“妈妈”

1990年,福利院开始开展聋儿语训班,招收无锡周边一市三县的聋哑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教育。语训班累计招收了100多名聋哑儿童,除了无锡、江阴、宜兴,一些上海的孩子也被送到了这里。刚开始没有教材和经验,蒋晓文便融合幼儿园的教材,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儿歌开展教学,把日常用语、拼音、儿歌分别制作成卡片和挂图放在教室墙上,营造语言学习的浓厚氛围。教学中,为了让聋儿正确发音,每次她都教上几百遍,让孩子们用手触摸发音时的喉部和腹部,感受声带的震动和呼吸的变化。除此以外,她每天坚持带领孩子们做呼吸操、呼吸游戏及唇部按摩操,不断改善孩子们的发音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听到孩子们终于孩子会发“a”音了,会开口喊“爸爸”“妈妈”了,哑了嗓子的她和家长们一起欣喜若狂。

关爱孩子的她

把每个折翼天使护在手心

三十五年来,她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孤儿赵赵因为先天疾病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入院后需要做手术。那时的她还没结婚,白天在院里带班,晚上去医院陪护,跑前跑后,呵护备至,陪伴赵赵度过手术治疗过程。院里的大孩子和伙伴们闹不开心了会激烈的打架,每次她都冲上去劝架,孩子们看到小个子的蒋老师来了,便不好意思动手,怕伤到她。每当院里智力正常的儿童到了入学年龄,蒋晓文都会和附近的幼儿园和学校及时沟通,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正常入学。她当起孤儿的“小家长”,对孩子们严爱相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长大要结婚了,她陪着挑嫁妆、配家具、办婚礼,并交代孩子们在家里要敬重长辈,要努力融入到新的家庭里,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员,有事没事常和她联络。

勇挑重担的她

保护孩子们疫情中健康成长

2007年,她开始负责承担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等多项服务的院儿童部。自知肩头担子很重,她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常常在深夜还在安排工作,假期也不忘关注院内的儿童、职工和各项工作。新冠疫情以来,她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带领部门有序开展防控工作,防疫的同时坚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疫情期间确保一线护理人员、康教人员充足到位,封闭期间停教不停学,送康送教到班组,部门工作井然有序。院内实施全封闭管理时,她和同事们连续数月在院内值守,保证孩子们安然无恙。

“这是一份倾注爱心的事业,我们做的就是良心活”,蒋晓文经常这么说。“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她用细心、爱心、耐心与责任心温暖的呵护、细致的关怀着孤残儿童,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晴朗的天空。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11月 > 正文
蒋晓文

无锡市儿童福利院(无锡市阳光特殊教育学校)是一家收养弃婴孤儿的政府办儿童福利机构,三十五年前,怀揣着幼教梦的蒋晓文走进了无锡市儿童福利院,成为一名特教老师。三十五年来,蒋晓文奉献真情,付出真爱,帮助多名孤残儿童重拾生活的信心,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蒋妈妈”,并为特殊儿童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像孩子的她

遇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

1988年的7月1日,蒋晓文在丁村下了3路公交车,步行了好一段泥路,看着一路的指示标语,终于来到位于黄泥头的社会福利院。门卫看着瘦小的蒋晓文说,小孩子不能来玩的。她一番解释,门卫才知道她是新职工。一天的工作下来,回到家后看到妈妈她的眼泪哗哗流下来了。原来,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并不是一群健康活泼、生龙活虎的学生,而是一个个有着各种残疾的“特殊儿童”。看着默默流泪的女儿,妈妈说,如果做不来,就别去了。她轻轻的说了声,我再试试吧。和蒋晓文同一批去的七八个年轻人后来纷纷换了工作,她作为同龄人中唯一留下来的人,这一试,就是35年个年头……这些年,经她照料的孤残儿童有600多名。她在孩子们心中,是亲人,也是朋友;是妈妈,也是老师,她用真情和爱,为孩子们带来温馨和希望。

用心教学的她

让聋儿开口喊出“爸爸”“妈妈”

1990年,福利院开始开展聋儿语训班,招收无锡周边一市三县的聋哑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教育。语训班累计招收了100多名聋哑儿童,除了无锡、江阴、宜兴,一些上海的孩子也被送到了这里。刚开始没有教材和经验,蒋晓文便融合幼儿园的教材,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儿歌开展教学,把日常用语、拼音、儿歌分别制作成卡片和挂图放在教室墙上,营造语言学习的浓厚氛围。教学中,为了让聋儿正确发音,每次她都教上几百遍,让孩子们用手触摸发音时的喉部和腹部,感受声带的震动和呼吸的变化。除此以外,她每天坚持带领孩子们做呼吸操、呼吸游戏及唇部按摩操,不断改善孩子们的发音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听到孩子们终于孩子会发“a”音了,会开口喊“爸爸”“妈妈”了,哑了嗓子的她和家长们一起欣喜若狂。

关爱孩子的她

把每个折翼天使护在手心

三十五年来,她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孤儿赵赵因为先天疾病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入院后需要做手术。那时的她还没结婚,白天在院里带班,晚上去医院陪护,跑前跑后,呵护备至,陪伴赵赵度过手术治疗过程。院里的大孩子和伙伴们闹不开心了会激烈的打架,每次她都冲上去劝架,孩子们看到小个子的蒋老师来了,便不好意思动手,怕伤到她。每当院里智力正常的儿童到了入学年龄,蒋晓文都会和附近的幼儿园和学校及时沟通,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正常入学。她当起孤儿的“小家长”,对孩子们严爱相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长大要结婚了,她陪着挑嫁妆、配家具、办婚礼,并交代孩子们在家里要敬重长辈,要努力融入到新的家庭里,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员,有事没事常和她联络。

勇挑重担的她

保护孩子们疫情中健康成长

2007年,她开始负责承担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等多项服务的院儿童部。自知肩头担子很重,她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常常在深夜还在安排工作,假期也不忘关注院内的儿童、职工和各项工作。新冠疫情以来,她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带领部门有序开展防控工作,防疫的同时坚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疫情期间确保一线护理人员、康教人员充足到位,封闭期间停教不停学,送康送教到班组,部门工作井然有序。院内实施全封闭管理时,她和同事们连续数月在院内值守,保证孩子们安然无恙。

“这是一份倾注爱心的事业,我们做的就是良心活”,蒋晓文经常这么说。“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她用细心、爱心、耐心与责任心温暖的呵护、细致的关怀着孤残儿童,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晴朗的天空。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