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芦荡深处,播下不灭的火种
——访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2020-08-31 07:26:00  来源:新华日报  

驱车来到常熟沙家浜风景区,道路两边,青翠的芦苇随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80多年前,36名新四军伤病员藏身芦苇荡,在当地群众掩护下,与敌人斗智斗勇,留下一段惊心动魄的烽火传奇。在这芦荡深处燃起的火种,最终积蓄起强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段抗战传奇见证鱼水情深

“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沙家浜风景区入口的巨幅花岗岩照壁上,镌刻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1990年春重游战地时写下的题词。

1939年5月,由叶飞担任团长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穿过苏中大地来到常熟,集结在阳澄湖水网地区,以芦苇荡为掩护,开展游击战争。当年10月,“江抗”西撤并准备向苏北发展时,留下36名伤员在阳澄湖畔后方医院养伤,就此拉开一段抗战传奇的序幕。

步入位于景区核心区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共产党人与群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形成的血肉联系总是令人动容:伤病员留下来后,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子弟兵。水上行军,出动几十条船,根本不用动员,百姓争抢上前线运送伤员;敌人封锁造成后方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械奇缺,常熟群众心灵手巧,自己动手纺纱织布,织出的土布,煮软消毒后作为绷带,用竹子照样做出顶用的镊子;老百姓积极为战士们出谋划策,在河道里打上木桩,木桩上放置石头,用“土发明”让大量日军汽艇搁浅。

当年的36名伤病员在人民群众的悉心照顾下很快痊愈,并再建“新江抗”部队。这支队伍后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民解放军行列里的雄师劲旅。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副馆长张广平带着记者来到纪念馆门前的荷花池边,这里安葬着当年的伤病员钱卓云、夏光、吴志勤的骨灰。“这些革命先辈们一生南征北战,但他们最难忘的还是当年在这里与群众团结斗争的艰苦岁月。”

一部红色经典唱遍大江南北

“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上海沪剧院携经典沪剧《芦荡火种》来到沙家浜,与游客们一起重温经典。“上海沪剧院和沙家浜的渊源已有半个多世纪,当年老一辈艺术家们从这里找到创作素材,并在这里体验生活。”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感慨地说,今年是《芦荡火种》首演60周年,重回沙家浜,重走红色之旅,希望让观众缅怀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记忆。

实际上,发生在沙家浜的抗战传奇之所以能名扬全国,上海沪剧院发挥了关键作用。1957年,新华社记者崔左夫专程赶赴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采访3个月,写出通讯《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据此,上海沪剧团改编创作沪剧《芦荡火种》,演出后反响热烈,到北京公演被北京京剧团看中,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从此,《沙家浜》唱遍神州大地,历久不衰。

“《沙家浜》这么轰动,完全是因为真实的历史再现。但剧中人物是虚构的,是无数革命群众的缩影。”被称为“沙家浜活字典”的徐耀良老人,担任过沙家浜镇的专职通讯员、文化站长、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等职,采访了15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和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他掌握的大量资料显示,当地很多革命群众都加入那场斗争,如涵芬阁茶馆老板娘陈二妹、从上海来开展革命工作的女学生朱凡、在日寇眼皮子底下转移枪支的戴阿大、掩护后方医院护士逃脱搜捕的徐巧珍、发动妇女洗军衣做军鞋的范惠琴等,这些人物的事迹最终集中演绎成剧中的“阿庆嫂”。

一种城市精神永远催人奋进

8月16日,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改陈布展工作小组完成对纪念馆改陈大纲(征求意见稿)的整合修改,报上级部门审核。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曾经三易馆址、三易馆名。2016年至今,馆方又通过不断的查证访问,收集到许多相关史料和文物,再次对展陈内容进行优化,并将于明年正式亮相。

正是在这样的精心保护与传承下,芦荡深处的抗战传奇,成功孕育出军民鱼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成为常熟这座江南文化名城的宝贵精神财富。京剧《沙家浜》让常熟和沙家浜地区名满天下,但实际上,常熟本无沙家浜这一地名,今日的沙家浜,当年叫横径乡,1992年,撤乡建镇时,考虑到沙家浜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就选择当年作为抗日后方医院的横径芦荡乡改名为沙家浜镇。之后,又在当年的后方医院所在地建起沙家浜风景区。

“红色”成为常熟旅游业的鲜明特征。这些年,“走进经典沙家浜、感受山水常熟城”,一直是常熟旅游业主打的口号。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顾永忠介绍,景区每年接待200多万游客,尤其是八一建军节前后,会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现在的沙家浜风景区也从一片芦苇荡逐渐发展为国家湿地公园,由此带动整座城市的湿地保护。

“沙家浜精神”全面融入“城市记忆”,化为城市前行的强大动能。如今,常熟不仅城市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双拥工作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常熟全面落实各类优抚安置政策,实现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金100%落实动态调整机制、重点优抚对象100%免费办理医保、重点优抚对象100%组织上门慰问、现役军人立功受奖100%给予物质奖励、驻军官兵子女100%由政府就近安排入学、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100%得到安置等“十个百分之百”。当前,常熟大力弘扬“沙家浜精神”,全力争取“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本报记者 李仲勋 韩 雷

责编:厉欣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