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从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到车来车往的物流场站,从紧张忙碌的医疗一线到有序运转的生产车间,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坚守岗位挥洒汗水,用热心、奉献和担当绘就节日里一道道动人风景。
医务人员:
一丝一毫不能松懈
4月30日凌晨2点,已经忙碌十多个小时的徐矿总医院院感科科长张煜再次接到紧急任务——一位90岁高龄老人需要紧急心脏介入手术。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作为院感专家,张煜顾不上休息,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在手术间察看院感布局流程,到现场督导防控流程,确保医疗安全。
如果说一线医务人员所进行的是一场极限蹦极,那么院感医生就是蹦极运动员身上的那根绳索。对张煜来说,“平平安安把医护人员带回家”,是她的使命所在。预案要做细,工作要做实,检查、完善,再检查、再完善……跟往年一样,今年“五一”假期,她又将在岗位上度过。
“我有丰富的驰援经验,也有本地抗疫经验,疫情就是命令,必须上!”徐州本轮疫情发生后,张煜再次主动请缨披甲上阵,担任徐州市疫情院感防控工作“黄码”定点医院督察组组长。她一边加强“黄码”定点医院整体布局、制度流程、风险排查、医务人员管理,一边对发热门诊人员、院感骨干进行线上培训。从设备设施、行为管理到制度落实,一遍遍巡查,详细现场指导。她每天穿梭于各个角落,恪尽职守,用感控敏锐的洞察力,指导督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规范化,做到早发现、早整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月30日下午,张煜收到支援地医院送来的一封感谢信:“越是危难时刻,越显责任担当,您用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为百姓筑牢安全堡垒。感谢您在这段特殊时期的付出与担当。”
铁路技术员:
期待南沿江铁路早日通车
南沿江城际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沪通道和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月连续奋战,南沿江城际铁路句容站主体混凝土结构提前完成封顶目标,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我为自己能参与建设这样的重点工程感到自豪。”4月30日,中铁二十四局南沿江城际铁路句容项目部技术员童安敏早早来到工地,和同事现场交流优化下一步施工工序,测算各工序施工时间和数据,“希望通过辛勤的劳动、不懈的奋斗,铸就精美工程”。
句容站主体混凝土结构完成封顶前一夜11点多,还在办公室加班的童安敏突然拿起手电筒急匆匆往工地方向赶去,惊动了同在加班的同事。“这么晚你干吗去?”同事黄身铖问。“站房有一个梁柱节点的钢筋好像有问题,明天一早就要浇筑,我不放心,过去确认一下。”
正是这种执着,让2020年7月参加工作的童安敏,在施工一线经过一年多锤炼,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技术员,并在南沿江铁路项目迎来新挑战。
“每天,我都要拿着图纸反复核对每个梁板和节点的施工情况,核对完一项就在图纸上作标记,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童安敏表示,面对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工期,项目部还要克服疫情影响,争取将站房打造成南沿江铁路站房新品牌、新标杆,大家重任在肩,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
“作为新时代的交通工程建设者,绝不能辜负这个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童安敏期待,通过全体建设者加班加点的努力,用劳动赢得未来,早日建成南沿江城际铁路,让群众享受更快捷的出行。
物流人员:
为保产保运一直在路上
4月28日下午,南京浩宇物流有限公司内物流车来回穿梭。在这里,每天都有近21辆物流车将客户所需货品发往全国各地。
当日晚上7点09分,辛亚利驾驶货车从南京化学工业园出发,运送27吨聚醚二胺送往上海市奉贤区的一家化工厂。这是辛亚利3月28日以来第4次往返南京与上海。今年45岁的他,跑运输整整10年。因常年运输危险品,需要一名押货员进行全程跟踪,辛亚利的妻子便持证上岗,每次都是夫妻俩一起出车。“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卸货中,一辆车就是我们的家,哪里有货就去哪。”
3月28日开始,辛亚利就一直坚守保供一线。“经历一次,回味一生。”他回忆,3月28日下午3点,公司接到支援上海的任务,紧急安排4台飞翼车、3台低平板车和9名驾押人员,运输整件核酸检测仪器及配套物资至上海市闵行区。“第一次往中高风险地区送货,不知道是否安全,一路上我们紧张又激动,希望自己为抗疫贡献力量。”他说。
疫情下的保供运输,也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因送货点是上海,车辆下高速后,就要贴上封条,到了卸货地点也不能下车,都是即卸即走,全程闭环。”辛亚利说,每次出发前,公司都会为驾押人员配备防护服和N95口罩,对回公司的车辆及时进行消杀。
“五一”假期,辛亚利没有停下脚步。因疫情所在地的企业原材料供应订单堆积较多,为了保产保运,公司货车司机都没有休息。南京浩宇物流有限公司仍有数百辆运输车辆和200名员工忙碌在援沪抗疫一线。
货运是物流供应的关键一环,正是有了货运司机的不辞辛劳、星夜兼程,才有了防疫物资的安全送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
基建工程师:
助力打造江苏新出海口
4月30日,通州湾新出海口集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吕铁路建设现场,工人们在刚浇筑完成的桥墩边绑扎钢筋、安装模板,劳动者之歌在海边奏响。
中铁上海院洋吕铁路项目负责人吴文军,自2月8日从上海到南通项目部以来,一直坚守岗位。“特别是3月以来,工期越来越紧,在工程即将进入上部结构施工环节时,受疫情影响,施工细节只能重新规划。”
那些天,制定上部结构施工人员进场方案成为吴文军的“头等大事”。“一次可以进场多少人?人要怎么来?来了又怎么隔离?”吴文军说,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要一趟一趟汇报沟通,一点一点打磨方案,后来,困扰项目建设半个多月的“人员进场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首批20名工人通过专人专车定点接送、单人单间酒店封闭隔离,吴文军终于松了一口气。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出不去,检查人员进不来。但是项目的首梁浇筑技术交底、每日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都按期完成。”吴文军介绍,这得益于“洋吕铁路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推动项目全过程管理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精细化。近期,他们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云检查”,资料上传平台远程审查,通过重点施工点位安装的摄像头随时查验,其他施工点位则进行直播,解决上级单位安全人员无法到场难题。
如今,洋吕铁路启东梁场已经获得简支T梁批量生产的“准生证”,工人陆续到位,即将开启T梁架设施工,洋吕铁路建设将进入全面开花、大干快干阶段。“助力打造江苏新出海口,作为奋战在洋吕铁路一线的劳动者,我将坚决扛起职责,战疫情、保生产,两手抓、两推进,为早日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贡献力量。”吴文军表示,“五一”假期,项目现场有600余名建设者坚守岗位。
生产维修工程师:
马不停蹄赶生产进度
4月30日上午,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东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90后”生产维修工程师秦伟正一丝不苟,对器件进行入库前质检。
“五一”假期,秦伟和团队同事们坚守生产一线,要把因疫情耽误的生产进度赶上来。秦伟拿样机向记者介绍,当前他和团队忙着生产5G新一代“智能PDA手持终端”,他要通过反复试验、检测,来确保设备在5G环境下稳定运行。据悉,企业研发的手持智能设备,综合年产量达60多万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企业生产线上,检测每个设备时,秦伟都从严从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秦伟理解的“工匠精神”——按键的压力测试要做100万下;设备跌落模拟测试要持续几天;按键寿命、高温水煮、抗油污等20多项测试通过,设备才能出库。
偏毫厘不敢安,千万锤成一器,在毫厘大小的零配件中“引线绣花”,在复杂组建中“修补缝纫”……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秦伟就投身制造一线,11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维修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扎根制造一线,秦伟也感受到车间、流水线的变化与发展,“以前都是纯手工制造,有不少重复劳动,如今,车间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流水线,让技术工人不再是重复铆螺丝钉,也需要发挥创造力、创新力。”
秦伟说,今年公司推行“精益化生产”行动,鼓励员工多发现、多提出、多创新,每次自己的“金点子”被采纳,不仅有职业自豪感,还能得到奖励金。“稳扎稳打做好自己的事,我们也能为江苏制造乃至中国制造贡献一份光和热。”本报记者 梅剑飞 王梦然 李 晞 田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