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江苏三年评选三百个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2022-06-15 08:19:00  来源:新华日报  

经过专家评审,2022年江苏100家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近日出炉。获评的工作室不仅涉及刺绣、玉雕等传统工艺,还包括蚕桑种植养殖与开发、果树高效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更有农业经营管理、农村电商等领域。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是乡村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年前,江苏在国内首开先河,增设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希望以大师工作室为“领头雁”,带领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目前全省累计建设300家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如何?“领头雁”能否引来“群雁归巢”?

一张“名片”致富一方

5月31日至6月3日,刚刚成为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的南京花山现代园艺创办人马文组织了一场梨、草莓、西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免费培训,面向周边120多位农民开放。“让农民直接理解并落实科研院校的最新成果有点难,需要我这种‘土翻译’。”作为花山脚下有名的“土专家”“田秀才”,马文一头对接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多位农业专家,定期向专家们学习各种农业技术,一头负责将这些科研院校的最新梨树品种、喷灌自动补水技术、精准施肥试验等传授给农民。

类似的培训马文已办了十余年。当地农民遇到种植养殖问题第一个便是找马文帮忙“诊断”。在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脚下,马文承包1000亩地发展现代农业,推广种植梨、草莓等经济林果,吸纳30余名村民常年务工增收。

“紫砂工作室”“紫砂店”“乐生陶艺研究所”……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紫砂创业一条街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紫砂店和各类以人名命名的工作室。西望村有300多年制陶历史,全村2000多名村民长期以家庭制陶为传统产业。在陶艺大师、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范泽锋等人的牵头下,西望村成立全国首家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逐渐聚集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制壶能手。抟土成金,依靠传统紫砂陶瓷手艺,西望村从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21年,西望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

为了帮助农民更直观掌握小龙虾养殖技术,建湖县稻田综合种养人唐福泉还特地开设抖音号、微信群,将水稻种植、养虾操作制成一个个短视频,吸引农户观看。在唐福泉带领下,颜单镇三虹村稻田综合养殖小龙虾达2000亩,占该村农田面积65%以上,加上绿色稻米种植,村农田每亩效益高达2500元以上。

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评审专家、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介绍,3年前,江苏在国内率先开办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评委更看重申报团队的专业特长,能否带强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技能大奖、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中国江苏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全省决赛一等奖等荣誉或高级职称的乡土人才可优先申报。

很多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向记者表示,大师工作室就像一张名片,提升自己的威望,同时也增加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责任和压力。

聚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为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的“三带”作用,江苏明确,获评的省级大师工作室可在产业技术扶持、项目资金投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方面优先享受政策支持,并将乡土人才纳入“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等人才金融支持政策范围。江苏一些地方还专门出台扶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制度,如淮安每年评选10个左右乡土人才创业项目,分别给予30万至100万元资助,推动“乡土人才+特色产业”小镇(园区)建设。

“品牌认可度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成为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后,工作室订单明显增长。”范泽锋介绍,为增强宜兴紫砂市场竞争力,他们在擦亮“寻壶江南·问陶西望”品牌的同时,主动吸引周边制陶艺人加入“青蓝结对工程”,传承紫砂技艺。目前,西望村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名、正高级工艺美术师10名、高级工艺师35名、工艺美术师49名……“来自‘官方’的认可也给学徒们吃下‘定心丸’,让大家确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范泽锋说,目前村里有380对师徒结对,其中超九成徒弟为80后、90后,村里多了很多年轻面孔。

“今年螃蟹预订量比往年同期上升近两成。”宝应县从事水产养殖30多年的江苏水神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政,细数自己成为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的各种利好——螃蟹的名气更响,主动上门求合作的外来客户多了,银行贷款利率也低了。

“乡土人才植根乡村沃土、富有乡梓情怀,带领群众致富、发展乡村产业,乡土人才最有发言权、最有带动力。”孙洪武发现,获评工作室领办人增加了乡村一线人才的获得感自豪感,比如从事水产养殖、生态农业、蚕桑技艺等方面的人才通过评选后,其技能和产品获得更广泛认可,吸引更多合作机会,使其“名利双收”,更容易吸引和激发更多人才扎根农村、钻研农业技艺和拓展农业市场的决心。

期盼更多“雁”归巢

6月的一天,天空刚泛起鱼肚白,33岁的李林就起床给螃蟹喂食。李林水产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水产养殖已有6年。“他刚学会走路就看我养殖水产品,对这一行有感情,一毕业就回来帮我。”父亲李永政欣慰地表示,农业是一份辛苦的事业,村里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年轻人选择子承父业,像李林这样上了大学后愿意回乡务农的就更少了。

建湖县稻田综合种养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唐福泉、盱眙农业种植项目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黄富强对此更是深有感触。

6月9日上午9点,67岁的唐福泉刚刚忙完田间管理准备上床补觉。“昨晚一宿没睡,客户要1000多斤小龙虾,我和村里人从昨晚11点开始下虾笼,再把捞上来的龙虾按个头大小分拣,一直忙到凌晨5点,然后分装送货。”言语间,老唐一脸疲惫。

这种黑白颠倒的忙碌日子,唐福泉和村民们每年要从4月中旬小龙虾上市持续到6月中旬,再从9月螃蟹上市时继续忙碌,经常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没有让孩子一起帮忙?”记者问。唐福泉说,自己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留在城里。而他所在的建湖颜单镇三虹村20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的养殖户年龄都已超过50岁。

“农业生产看似门槛低,但哪一行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特别是随着无人机、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农业更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唐福泉说。

黄富强退休前是盱眙县黄花塘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深谙人才对现代农业、对农村的意义。“我们这里的农业大户都以十几万元年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还是很难聘到人。”因为自己的大师工作室招不到年轻人,黄富强曾通过记者呼吁,希望相关部门为年轻大学生返乡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扶持。6月8日,当记者再次联系黄富强时,他热情地推荐了两位新收的徒弟。“他们都有大专文化,以前在城里打工,这两年成家立业后返乡,虽然都不会种地,但我会手把手教。”言语间满是欣慰。

记者采访32岁的侯建时,他正和工友们在地里采摘西红柿。“无论是采摘还是种植,都是学问,我要一点一点学。”侯建举例说,去年稻田里出现细菌性条斑病,起初只有很少的叶子稍微泛红,自己根本没发现,但师傅黄富强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还有撒农药,哪里先撒哪里后撒都有讲究。“这周开始插秧,插秧前必须除草,用无人机撒农药和人工打药区别很大。”谈起农业技术,侯建头头是道,显然已经开始摸到了门道。侯建大专毕业后当过操作工、跑过外卖、送过快递,在城市漂泊十多年后回到盱眙老家。“虽然辛苦,但只要好好学习真本事,以后挣的钱不会比城里打工少。”侯建说。

孙洪武说,乡村是座富矿,值得更多年轻人深挖。

记者 刘春 黄红芳

责编:冯晓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