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擘画了推进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从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三重维度出发,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提炼中华文明蕴含的共同价值,彰显中华文化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是立足连续性。文字语言,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标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资源优质丰富,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重要体现。譬如古籍图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文化教育工作者应秉持“溯源古代中国、书写现代中国、共创未来中国”原则,以古籍研究为“钥”解文明发展之“锁”,以活化利用为核扬中华文明之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赏珍贵古籍,触摸千古文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发扬创新性。近年来,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加强交流互鉴,让藏于深闺的公共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还深耕跨界合作,在经纬纵横间“智”造书香未来,让沉睡的公共文化资源“潮起来”。经度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携手构筑数字公共文化云畅通文化交流,纬度上与其他组织机构或部门采取政府主导、项目团队或战略联盟等模式延续文化传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遵循统一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全覆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街道(社区)等凝聚力量,从紧扣主线、书香阅读、活动创意、拓展渠道四个方面打造“红石榴”品牌矩阵,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祖国大地。四是秉承包容性。要始终以包容心态“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贯穿至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职能,在交流对话中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加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智慧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同时,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传承的生命线,坚持内容选材要严、价值开掘要深、传承弘扬要广,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五是倡导和平性。各个环节全景式提炼展示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自信开放、互鉴包容的姿态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普遍均等、专业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阐释中国道路、展示中国成就、输出中国经验中,为中华文明更加蓬勃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激活文化传承发展内动力,推动地方文化持续发展
近年来,优质文化资源频频进景区、进民宿、进游径,以及书香夜市与非遗夜市联动“出圈”,已经成为文旅融合的“金名片”。一是“嵌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集散中心的独特优势,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职责,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线上、线下信息平台嵌入地方景点介绍、风土人情、非遗、交通指南等旅游服务内容,当好地方文化的“推介官”和“代言人”。二是“结合”。围绕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目标,大运河沿线城市因地制宜、各扬其长,将赏美景、品美食与看展览、阅好书、体验非遗等多元活动有机结合,为这条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美丽中轴”锦上添花。三是“拓展”。标志性、特色化、便民化的公共文化场所稳步向旅游公共服务拓展,变为国内热门旅游资源和打卡胜地。许多公共文化空间以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内部陈设的人文美扮靓一座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吸引市民游客纷纷慕名打卡,有力诠释了文旅融合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四是“支撑”。挖掘、整理、活化地方文化资源并串联标志性、特色化文化设施,打造旅游新游径,构建多业态支撑全域旅游新格局。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新推介,将文化服务延伸到学校、社区、乡村,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模式。这样既增强了地方文化传播的辐射面和辐射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硬支撑”,也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
聚焦文化强国建设关键向度,焕发中华文化时代生机
立足中国、把握当下、承接传统、向新而行,在探索和解答时代课题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人类思想力量的生动呈现。一是教育筑牢文化认知认同根基。“文明永续发展,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培育创新文化,教育要先行。教育传承的知识自主性强,教育的民族禀赋、人文特色、国家实力才能彰显,教育从“根”上才能强起来。以高校为主阵地加快构建自主的知识理论体系,尤其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解决好高端人才培养“卡脖子”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理论开发应用“路径依赖”的问题,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和文化安全冲击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二是数据赋能传统文化创造转化。把握大数据时代新机遇,扎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征集、宣传展示、交流互通等工作,强化文化数据的供给、集成与共享,使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深藏在图书馆的古籍、沉淀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体系,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发展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新业态,为人民提供精准高效、全面共享、立体覆盖的文化供给体系。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推动中华文明数字化展示、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高质量保护、传播、转化与创新。三是数字推动文化传播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以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加速中华文化“破圈”。不仅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结合文化产业需求,运用数字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也加强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与科技产业界链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强化数字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图谱为核心,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持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和中国话语说服力。□ 尚方健 徐晟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扬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