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文明创建,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2020-12-30 09:13:00  来源:南京日报  

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

小区里,垃圾有序分类,车辆停放整齐;斑马线前,机动车主动停驻礼让,行人快走以表谢意;走上街头,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目不暇接,一张张志愿者笑脸温暖人心……

日前,中央文明办发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南京市2018—2020年测评总成绩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三,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并通报表扬。

这不仅是南京创建文明城市史上最好成绩,更标志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离不开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离不开840万南京市民的鼎力支持。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这个理念一如既往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始终,更落实在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的建设中。

高位谋划,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内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从2008年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至今,人民群众始终是城市的主人、创建的主体,提升群众满意度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所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所在。

2020年7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加快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丽古都。

2020年12月18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总结部署大会举行,更宣示了我市要以过硬的作风将文明城市创建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把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把握住群众满意这个根本标准,在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下功夫。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拿一块“牌子”,而是以此为契机,做实城市发展的“里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培育人文精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河西的有轨电车上,设有书香车厢、爱心车厢、河西风貌车厢及金陵文脉车厢,车厢内还设置了阅读二维码,乘客扫描二维码即可开启阅读之旅,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信息,促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市民就如同水源和树根,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市民积极参与,当“文明创建”积极回应市民需求,接地气、连民心,成效自然会接踵而至。

问题导向,下“绣花功夫”补短板

文明程度是发展的标尺,也是发展的目标。

若想人人都能享有更文明的环境和更有品质的生活,就必须强化问题导向,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管理的突出短板,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经过梳理文明城市创建测评答案,以及12345政务平台民生诉求大数据分析,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交通秩序四大重点领域“脱颖而出”。

小区环境方面,重点加强对老旧小区、无物管小区的管理;道路街巷方面,集中整治张贴小广告、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较差等现象;农贸市场方面,营造良好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加快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交通秩序方面,加强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和对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教育。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个又一个难题得以破解。

交通文明向来是文明城市治理中的“老大难”,尤其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更是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自去年起,南京交警开始统筹推进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快递外卖“六统一”管理新政;并施行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非现场抓拍、行人闯红灯上大屏幕“露脸”等举措,有效降低了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违法率。

针对小区短板,玄武区以“微更新”方式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楼顶防水系统整治、单元防盗门安装、内楼道粉刷及楼道灯维修。

“在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以设施的建设完善促进居民文明习惯的养成。”玄武区住房保障和房产局整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楼道进行美化、增设垃圾处理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都能成为小区文明提升的推手。特别是院内加装车棚与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将会有效解决车辆乱停乱放以及任意拉线充电的问题。

这样的“微更新”也在全市各大主城区进行着……

持续对照文明标尺,时刻丈量城市细节,“补短板”的过程,也是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近三年,我市共完成1400条背街小巷整治,提档升级农贸市场300余个、改造覆盖面达86%,城市环境持续改善。

近三年,完成2660多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增配或改造,增设小区充电设施4万余处,居住环境和市民素质同步提升。

这根“绣花针”正一点点绣出美丽古都品质品牌,绣出一幅幅和谐宜居文明画卷。

创新赋能,科技助力文明创建

“四牌楼垃圾中转站变了模样。”最近,不少家住四牌楼的居民发现了这一可喜的变化。

原来,玄武区以“互联网+环卫”,打造智能化垃圾中转站,当垃圾箱箱体饱和时,可自动调用备用箱体;当空气质量不达标时,自动启动益生菌雾化除臭;当有杂质或垃圾落地,后台将会立即发出警报。

南京玖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督查部经理汤淼介绍,中转站还张贴有专属二维码,环卫车辆进站时需实时扫码。对符合要求的垃圾收运车辆,系统将全面记录车辆来源、作业时间、收运范围、指定运送中转站等信息。

随着科技发展,文明创建也用上了“新武器”,各种信息化、智能化平台正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小区治理环节,“掌上云社区”“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等大数据云平台构建了一个密切、畅通的沟通渠道,建立起多元主体共在的扁平化运行结构和问题快速反应处理机制。

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正融入最普通的农贸市场。借助今年改造提升的契机,南京各大农贸市场纷纷挖掘各自优势,突出不同特色,进行创新业态组合,营造出更多令人惊喜的多元化消费场景。

公安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梳理出16处机动车违停高频部位、19处涉犬警情高发部位、22处消防通道高频堵塞部位,切实找准不文明问题的难点、痛点、堵点,做到精准发力、精确打击。

群众反映的问题整改落实如何?创建文明城市还有什么薄弱环节?早在2014年,我市就成立了一支由市民组成的文明督导团,如今市区两级督导团团员已有近千人。

郎亮是市民督导团第四组组长,2015年加入督导团后,他时常奔波在南京大街小巷,靠着一双“铁脚板”调查文明城市创建情况。

“多亏了‘宁督查’,今年我们的督查效率大大提升。”郎亮说。“现在我们一天能去20个小区,每发现一处问题,现场拍照,即时上传,后台自动生成问题清单,省时省力,效率能不提高吗?”

郎亮口中的“宁督查”是一个小程序,全名“文明城市创建督查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对照文明城市创建要求设置了57个项目1335条指标,可实现督导内容分类分区分项打分、问题图片自动添加地址、系统自动统计结果、直接形成督查数据报告等功能,方便督查人员记录、汇总数据和反馈,也方便将督查人员发现的问题形成督查通报,直接下发到相关部门,要求即时整改。

半年来,“宁督查”共采集83939条数据,问题图片10534张,形成报告164期。“铁脚板+高科技”的模式为南京打造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力的大数据支撑。

多措并举,助推文明创建常态长效

建设文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在南京,文明创建从来不是一阵风的运动。

“现在银桥市场的停车秩序好多了。”这是建邺区南苑街道居民赵敏的切身体会。

她记得,以前的银桥市场门前总是乱糟糟的,电动自行车在快车道上能停三四排。因银桥市场处于建邺区、雨花台区和秦淮区交界处,3个区的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

不久前,交警四大队联合南苑街道和城管部门将银桥市场旁边一条通道清理出来,作为专门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并联合城管队员每天定时巡查,清拖违停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还路于民。

交警和街道、城管等部门的这次联合行动,正是今年7月10日刚试点的“警网融合”的有效尝试。自“警网融合”以来,南苑街道多部门已联合查处532起机动车违停、235起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清拖56辆机动车,有效提升了道路秩序和市容市貌。

将文明创建内容融入常态化网格治理,正是我市摸索创建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的有效实践之一。

在江北新区,5万名平安志愿者、多支“找茬”监督队、街道社区网格员,活跃在987个综合网格中,宣传各类政策法规,发现问题迅速处理,处理不了及时上报;再加上综合执法力量下沉网络,真正破解城市管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全市3万多名专(兼)职网格员正行动起来,进小区、进商铺、进楼栋,当好“网格巡查员”“诉求收集员”“文明宣传员”。

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形成“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尚。

多年来,我市一直坚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创建“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举办“牢记谆谆嘱托、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成就展,制播理论电视节目《思想的力量》,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学第一课”“梧桐论语”等基层理论宣讲近万场,170多万党员干部、青少年等群体参与。新思想如微风细雨,潜移默化,逐渐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打造“南京好人365”全媒体宣传平台、开展“南京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各类评先评优活动,正积极发挥着典型引路作用。

在全市,3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交通路口、医疗机构、公交站台、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等,持续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为市民生活提供无微不至的便利。

精神文明繁花满园,离不开道德土壤滋养。多年来,我市借助崇文厚德的人文底蕴、根基深厚的教育传统,以培育、选树、推广、礼遇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为抓手,立足于以点到面,实现从个体到群体、从局部到整体的文明提升。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

如今,南京城市的精神面貌正发生着变化,文明正在融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融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茸 张源源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