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苏州陆庆权荣登“中国好人榜”
2021-08-12 14:57:00  来源:苏州日报  

近日,2021年7月“中国好人榜”发布,苏州有一人荣登榜单。他叫陆庆权,中共党员,太仓化工建材厂退休职工。1964年至1966年期间,他曾先后三次走进罗布泊戈壁滩,参与核试验研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陆庆权亲身见证和参与了这一壮举,但是半个多世纪来他一直牢记组织嘱托,守口如瓶。直到2019年,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社区老人时,偶然间发现了陆庆权的三等功奖状,才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往事。

不惧艰险

深入核爆区域取样

1956年8月,陆庆权考入华东化工学院(即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化工机械系化学工程学专业。毕业后,陆庆权被分配到总参谋部某部工作,从事与核武器相关的防化研究。1963年,他与在银川工作的爱人结婚。之后,他们一直分居两地。

1964年8月的一天,陆庆权接到通知,由他率一支4人小队,前往罗布泊执行一项秘密任务。由于是秘密任务,他没有告知妻子,甚至当火车经停银川火车站时,他也没有和近在咫尺的妻子见面。经过两个月的前期准备和实验后,10月16日,陆庆权和队友们在距离爆心数十公里的地方,亲眼见证了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随后的一周时间里,陆庆权与队友们驻扎在外围,收集并研究飞机带回的放射性落下灰样本。

1965年和1966年,陆庆权又来到罗布泊。这两次,任务更为艰巨。在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一时间,他与队友们穿好防化服、戴好防化面罩,进入辐射强度最大、也是最危险的爆心开展取样工作。为了保证安全,在整个取样行动中,防化服不能打开。因此,进入相关区域后的24小时内,陆庆权与队友们需要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地工作。每次参与行动后,陆庆权的白细胞计数都会减少至常人的三分之一。取样结束回到基地后,陆庆权和队友们还需要夜以继日地开展相关实验工作。1966年,因在核试验中的突出表现,原部队向陆庆权颁发个人三等功奖状。

深藏功名

为地方发展默默奉献

1969年,陆庆权转业了,组织上嘱托他保守秘密。回到家乡太仓后,他先后在太仓布厂和太仓化工建材厂工作。在布厂,陆庆权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建立了化验室,研制出了漂染所需颜料的配方。后来,陆庆权又研制出了干燥剂,解决了布料干燥难的问题。没过多久,陆庆权来到了太仓化工建材厂工作。他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闯劲,用两年时间突破技术瓶颈,运用新型复合矿化剂煅烧水泥熟料,生产出可用于桥梁建设的500号、600号早强型水泥,并获得省里批复,一时震动业界。

同事们都很好奇,陆庆权的这些本事是哪来的,每次问他,他都只是笑笑。甚至,他的爱人也只知道他曾经在北京的部队工作过,具体做什么却一无所知。

1997年,陆庆权正式从太仓化工建材厂退休。退休后的他没有闲着,在上海的一家冶金辅料厂工作,从事与化学有关的研究,直至2006年才真正开启自己的老年生活。

信守秘密

不该说的坚决不说

从转业到退休再到走入耄耋之年,陆庆权始终守口如瓶。2019年,他所在的德兴社区的工作人员在走访退役军人时,偶然发现了他的三等功奖状,这才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往事。

“50多年前在罗布泊的日日夜夜,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坚守着‘不该说的坚决不说’的嘱托。现在,很多秘密已不再是秘密,就当是给大家讲一讲过去的故事吧。”陆庆权淡然地说。

“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国家培养了我,我就应该报答。”他始终教育后代要感恩国家的培育,要为国家多作贡献。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2020年2月4日,陆庆权主动到社区捐款1万元助力抗击疫情。2021年,陆庆权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员和“五老”关爱宣讲员,走进学校、机关单位、企业等地讲述他的经历,引导人们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2021年5月,陆庆权荣登“江苏好人榜”。他还曾获“苏州时代新人”“太仓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苏报记者朱雪芬)

责编:苏州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