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把公共服务“卷”到群众心坎上
2025-07-03 09:17:00  来源:南通日报  

公共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让“便利感”与“幸福感”同频。近日,南通地铁1、2号线设置两处自习室,通勤即充电公益方式备受青睐,出人意料地在通城掀起“地铁学习热”。

古人学习,讲究厕上、枕上、马上,是说在学习中如何抓紧零星时间。正是顺应了这一理念,南通轨道集团推出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学习空间,更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看似寻常的“地铁自习室”,实则是公共服务理念的一次轻盈转身——悄悄越过传统服务的边界,精准“卷”到群众心底最柔软的那份渴望。

在传统认知里,地铁通常被大家定义为单纯的通勤通道,是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钢铁脉络”,承担着高效输送人流的使命。然而,南通“地铁自习室”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空间的固有属性,让冰冷的钢铁轨道化身成温暖的“加油站”,击中了都市人碎片化时间利用的痛点。这并非简单物理改造,而是让匆匆步履与静心阅读在同一空间和谐共存,地铁空间的价值不仅得到了深度挖掘与重塑,也让冰冷的钢筋水泥注入了城市人文的暖流。

这种将公共服务“卷”到群众身边的创新,恰恰是抓住了当代人想要自我提升的迫切心理。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如何寻一处安静又便捷的学习场所成为很多人的燃眉之急。“地铁自习室”凭借其“触手可及”的便利性,精准填补了这一空白,也折射出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期待,大家渴望的不仅是基础保障,更是那些能契合时代需求、融入生活场景的贴心服务。

需要看到的是,要让这份“卷”持续暖在群众心坎上,还需后续用心经营与模式优化。其一,资源调配与维护是首要难题。随着预约人数不断增加,如何保障自习室桌椅、照明、网络等硬件设施的长期稳定供应,如何在有限的地铁空间内合理扩容,都需要科学规划。例如,可根据不同时段的人流潮汐规律,灵活调整自习室开放区域;通过智能预约系统实时监控使用情况,避免资源浪费或过度拥挤。其二,服务质量的可持续性不容忽视。“地铁自习室”的热度能否长久,取决于其服务是否能不断迭代升级。除了提供基础的学习空间,创新“夜校+自习室”模式,还可引入更多元化的服务。如南通轨道集团团委书记周毅说,“未来还将开展主题沙龙、技能培训、青年交友等活动,把地铁空间从单纯的学习场地升级为‘青年成长赋能平台’,打造有温度的‘通勤成长驿站’,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还需在管理、安全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让这份创新实践行稳致远。

此外,公共服务的“卷”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领域或群体,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氛围。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应携手联动,从群众生活的痛点、难点出发,挖掘更多“地铁自习室”式的服务场景。无论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嵌入适老化服务设施,还是在商圈周边增设便民休憩驿站,只有不断拓宽公共服务的边界,以“卷”的姿态主动贴近群众,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服务“便利感”与“幸福感”的同频共振,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充分地惠及每一位群众。

(作者董自敏)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