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海安 > 正文
青筠白刃留神韵,竹刻融墨保传承
——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古韵龙城”留青竹刻文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
2020-08-12 15:03:00  来源:江苏文明网  

用青春活力激发古老神韵,让留青竹刻永葆光彩。历史的印记,文化的传统,却注定要烙在中华民族的生命里。为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7月27日下午,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学生会组成的“古韵龙城”留青竹刻文化调研小分队,前往江苏常州留青竹刻博物馆开展学习常州留青竹刻知识及了解留青竹刻相关历史的调研宣传活动。

竹刻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演不息,成为龙城最耀眼的符号。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古韵龙城”留青竹刻文化调研小分队队长李珂杰同学通过带领各位成员深入到博物馆工作室内,了解到了留青竹刻的制作方法及其雕刻手艺,并现场观摩了竹刻大师的神工鬼手。留青竹刻作为江苏省常州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末时期,常州留青竹刻即在国内稳占鳌头,独负盛名。近现代以来,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辈出,精品迭现,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其中在白雪飞留青竹刻工作室中,同学们了解了留青竹刻的由来以及传承。时光磨砺人的技艺,也成全艺人的追求。在博物馆中同学们参观了竹刻作品并学习到留青竹刻需经选材、构图、切边、铲底、清底、上油、晾晒七道工序,才会有一副成品呈现,所以留青竹刻刻的是耐心、刻的是定心,刻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了解到那些传承人的不易,是他们在浮躁的现代里沉淀了一份文化绿荫,让留青竹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因为留青竹刻现在面临着知名度不高导致的传承出新受阻这一大难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去了解学习与传承发扬。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在留青竹刻博物馆中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竹刻艺术的魅力。展厅集中展示了留青竹刻的精美作品,以及留青竹刻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所作出的贡献,白墙上挂满了各个领导以及外国友人到留青竹刻博物馆对这门技艺访问体验时的相片。大家在观摩中深刻的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博物馆宣传单和近距离对艺术品的参观,切实感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加深要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古人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历来把挺直、虚心的翠竹当成精神的伙伴。当艺术融于生活,创意随处可见,常州留青竹刻绘制将文人墨客将书、诗、画、文诸艺术融为一体,印刻竹于一身,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独具风格特征的艺术,不仅其自身存在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范。在参观过程中,小队成员了解到留青竹刻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属于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竹刻艺术中难度最高的一种技法。常州留青竹刻产品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工艺笔筒和臂搁等多种类型,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整形、描图、切边、铲底四个步骤,要完成一件精品常需费数月之功。作为江南文化的优秀代表,这一艺术含量极高的手工技艺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徐白两大艺术流派虽不乏传承者,但其技艺水平与前辈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提高常州留青竹刻制作的整体水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承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其作品更是在美、英、日、加拿大等各个国家展出,为世界人民所称赞。常州留青竹刻博物馆更是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将各位手艺传承人集结于此,使留青竹刻艺术得以流传下去。在小队的了解下,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宣传存在困难,尤其是宣传。所以小队希望通过调研参观报道的方式,将宝贵的古老文化艺术广为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留青竹刻艺术的神韵与风采。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涤荡着同学们的心灵,坚定了信念,了解了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和相关知识,也明白了留青竹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宣传了竹刻艺术,也呼吁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本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明白只有百花齐放,中华文化的火光才能生生不息。接下来,团队将开展更加深刻丰富的调研活动,进一步为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学生会

责编:张翔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