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清晨5时30分,卞光月握着扫帚的手已经有了温度,扫帚与水泥路面摩擦出“沙沙”声。“这时候的街道像张白纸。”她停下手里的动作,向笔者展示刚扫成堆的杨柳絮,“看这蓬松劲儿,得趁风起前收进垃圾袋。”
今年67岁的卞光月是连云区环卫处海州湾所的一名班长。16年如一日的坚守,让这片区域的每一寸土地都刻进她的生命。哪条路上有多少棵树,哪个下水口容易堵塞,她不用看地图,闭上眼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精准的“环卫地图”。
朝阳初升时,她完成首轮普扫。在早餐铺升腾的热气里,卞光月掏出水杯喝了口水。
“您每天这么早上路,不觉得辛苦吗?”笔者问。卞光月直起腰,用袖口抹了把汗,笑出一口白牙:“辛苦啥?我这扫帚啊,只要把路面扫干净了,心里就敞亮!”说话间,她弯腰捡起非机动车道上缝隙里的烟头。
卞光月回忆起去年夏天的那场暴雨,树叶裹着垃圾堵住了排水口。她顾不上脏臭,直接蹲在水里,徒手清理枯枝和塑料袋。“疏通那刻,看着水流‘哗哗’下去,心里真痛快!”她比划着,眼睛里闪着光。
这份工作也藏着卞光月的温柔心事。儿子结婚的彩礼、父母的医药费,都是她靠这把扫帚挣来的。“每次拿到工资时,就觉得自己特别有用。”她说这话时,正将垃圾倒进三轮清运车内,橘色工作服在朝阳下格外亮眼。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机械化清扫设备逐渐普及,但卞光月始终保持着每天步行巡查的习惯。“机器能扫平大道,可墙角缝隙的细碎垃圾,还得靠人眼一寸寸找、双手一点点清。”她抚摸着新更换的果壳箱感慨,眼里满是欣慰,“现在市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乱扔垃圾的少了,常有路过的年轻人递瓶水,说声‘您辛苦了’,这些暖心话比任何奖励都甜。”
晨光渐染,经她精心打理的街道,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收拾好工具,卞光月又走向下一个巡查点。(张晶晶 袁洪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