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淮安 > 正文
让岁月留痕的张忠毅公祠
2023-04-13 10:16:00  来源:淮安日报  

淮安自古就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诞生了汉初杰出军事家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淮安区兴文街有一座牌坊,上书“胯下桥”,是以韩信受胯下之辱故事为背景建立的景观。牌坊向北约40米,有一处古朴干净的小院,名曰张忠毅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为纪念南宋末年张孝忠而建。

张孝忠,字正纲,江苏淮安人。据淮安区政协文史办整理的史料记载,南宋末年,蒙古汗国攻占北方后大举南侵,直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宋朝将领节节败退,纷纷投降。当时任“管屯千军大使”的张孝忠誓死不降,于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临危受命,在江西饶州府安仁县团湖坪阻击敌军,相持数日,弩箭用尽,又挥舞双刀击杀敌军,最终寡不敌众,壮烈殉国。当地民众敬仰张孝忠,为其建祠立庙,歌功颂德。元、明两朝都追封张孝忠为“翊灵威烈忠毅张元帅”,简称“忠毅公”。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张孝忠十五世孙在家乡人资助下,在淮安胯下桥北、童王桥南建造张忠毅公祠,以供奉祖先、继承香火。其英名和事迹,也被苏赣两地《山阳县志》《淮安府志》《安仁县志》《余江县志》,以及《二十四史》等史籍所记载。

祠堂小院里,白墙黛瓦的老屋在青松翠竹、丹枫金桂的映衬下显得安然恬静。虽说是祠堂,张忠毅公祠却是一处实打实的古民居。祠堂建立以来,一直由张家嫡长子居住、掌管。步入正堂,除去粉白的墙面、加高的地面,老房子似乎还是数百年前的模样。正堂坐北朝南,有屋三间,中屋供奉着张孝忠的画像,墙上挂着纪念张孝忠的诗卷;东屋里摆放着四柱架子床、衣柜、书桌等,供张家后人居住、守祠;西屋存放着一些祠堂里流传下来的老物件。“小时候,祠堂正堂里有一座高大的张公雕像,外来的人只能通过碧纱橱上的圆窗户看到雕像头部,而我作为长子,却可以钻到雕像里打扫灰尘。”张孝忠二十二世孙、80岁的张秉权老人说,当时墙上还挂着许多卷起来的祖先画像,听家里老人说只有到重大祭祀日才能打开。

沧海桑田,陵谷变迁。茫茫岁月里,老房子其实也经历过许多变化,记录着时代的往事。张秉权的祖父曾是晚清秀才,在祠堂里开设过一家私塾馆。张秉权的母亲为生计也曾于20世纪30年代在祠堂小院的东南角开过一家“张公祠小店”,贩卖烟酒针线、柴米油盐等生活日用品,但最出名的还是小店的剪纸手工艺品,令周围居民啧啧称道:“要剪花样就去‘张公祠小店’找张大妈。”新中国成立后,祠堂还成为工厂厂房。张秉权告诉记者,60多年前,祠堂院门围墙被暴雨冲倒,他在乱砖堆里找出了破损的门头字石块,一直保存在正堂西屋。这一组清乾隆十二年间的砖刻门头字,书写的不只是对张公的纪念,还有一家人数百年的坚守。

继承拳拳赤子心,弘扬殷殷家国情。多年间,张秉权去过江西,走过古战场寻找祖先的遗迹;多次自费修缮过祠堂,力求保留建筑原样,想要让张忠毅公祠这颗淮安的历史“明珠”绽放光彩。

淮安地方著名文史专家、知名学者刘怀玉表示,张忠毅公祠是淮安重要的文物古迹,基本保留了原本的格局,展现了张孝忠不惧生死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融媒体记者 黄 煌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