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48载的坚守:做纯粹的医者
退休离别之际,严煜教授给全科同仁做了最后一次临床教学查房, 道出一位资深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2021-09-06 08:26:00  来源:江海晚报  

这两天,一段医生临床教学查房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的主角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严煜教授。他从医48年,也低调了48年。在严煜离开自己深耕近半个世纪的心胸外科岗位之际,我们走近这位优秀且纯粹的医者。

严煜教授在手术中。

一首小诗谱写医者丹心

今天

我放下了已褪去光泽的手术刀

脱下了穿惯的手术衣和消毒手套

从医48载完成职业生涯中最后一台手术

抹去前额和眼角的汗水

拖着疲惫的步伐回首注目

5A手术间缓缓移动的自关门

情不自禁地喊出:再见,5A!再见,OR!

……

8月31日,严煜在完成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台手术后,写下了一首诗。对于这首诗的走红,严煜教授甚为意外。“48年了,在我离开我最熟悉的手术台那一刻,确实思绪万千,也就疾笔写下来这些感慨。”跟着走红的还有通大附院的5A手术间,在这里,严煜和他的团队曾经上演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都看哭了,特别感谢严主任。我爷爷因为车祸查出来肺癌,所幸是早期,但是肺部条件没有那么好。严主任以精湛的技术让我爷爷获得了重生,如今已经4年过去了,复查非常好……”网友爱希希里留言说道。

“48载到了转身的一刻,致敬身边的榜样,致敬永远的附院精神。”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施炜这样评价。

离别深情叙说道出医者初心

在严煜退休离别那日,通大附院心胸外科的全体同仁们策划了一场欢送会,而欢送会上严煜教授给全科同仁们做了最后一次临床教学查房,未料,一不小心又走红网络。

在当天的临床教学查房过程中,严煜以20多年前《南通日报》的一则报道开头,首先讲述了1999年10月救治一名23岁少女的故事。这名患者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入院时情况很不好,急需进行心脏换瓣手术,而当时通大附院全年也没做过几例这样的手术。但如果不手术,患者则必死无疑,且患者家中的经济情况不好,手术费用很可能无法保证。

“救!一定要救!我来联系北京专家,钱不够我们来想办法!”面对危在旦夕的病人,严煜与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周其文取得联系,并成功说服周教授来通为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后的第3天,患者摆脱了呼吸机,开始进食。一周后,患者的体重从35公斤增加到40公斤,并能够下床行走。

“你见我怜,我见你安!”严煜从入职起就从事心胸外科,心胸外科被誉为“外科手术的皇冠”,很多的禁区需要去闯,很多的风险需要去担。严煜说,“举这个例子其实我是想告诉科室里的年轻医生,作为医者在抢救病人时一定要把病人放在首位,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得失。”

“严氏手术钳”见证医者匠心

9月3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晓谭成功为一名70岁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他使用的一把刻有“Dr.Yan”字样的特殊手术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发明这把特殊手术钳的就是严煜教授。

这把在手术室里享受“单独包装”待遇的特殊手术钳,被不少人所熟知,以至于一些医生手术时还会点名要使用这把“严氏手术钳”。

“这把手术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良,一方面全钳加长4cm,另一方面钳体和钳柄之间由直线连接改成20度弯曲,同时对钳头进行了加工,其精度更高。”严煜告诉记者,“这把手术钳对胸外科手术关键部分操作非常重要,虽然看起来这些改动十分简单,以至于当时申请专利时也没能成功,但从临床的角度来说这一改动的实用性很大。”

原来,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胸外科微创手术量逐渐增加,而微创手术的切口和操作视野都变小了,但手术位置深,多把手术器械从体外一个小孔内插入,很容易相互重叠“打架”,因此对手术钳的这一改良解决了实用问题,让手术操作更为流畅精准,以至于后来在进行普胸手术深部操作时,这把手术钳也深得大家喜爱。

手术钳的改进是以严煜为代表的通大附院心胸外科医者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这种创新精神一直延续在通大附院一代代的血脉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通本地能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很少,以至于大多数病患会直接跑去上海、南京等地就医,在陈荫椿、石仲岐、严煜等一批心胸外科医师的接续努力下,心脏外科手术在通大附院逐渐开展起来。进入21世纪后,严煜教授以其独有的职业敏感意识到胸腔镜微创手术将代表未来方向。2007年他自掏腰包,带领着一群年轻医生先后多次前往上海中山医院等处潜心学习胸腔镜技术,随后成功开展了包括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3D导航精准肺段、亚肺段切除术等一系列微创手术。如今,通大附院心胸外科以尤庆生主任为首的心外团队在心脏大血管、复杂型换瓣手术、冠状动脉搭桥等均实现了突破,以史加海副院长领衔开展的“达芬奇”微创手术更是在全省遥遥领先。

手抄医书记录医者仁心

“敬业和认真是严教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他可以为了钻研一个项目课题,几天几夜不离开医院。”王晓谭告诉记者,最初科室开展心脏手术的时候,由于缺乏监护条件和人手,严教授就几天几夜守在病人身边,累了就在旁边的小床上躺一躺。

在严煜教授收藏的诸多临床资料里,记者发现了一本用粉红色塑料绳穿起来的微微泛黄的活页记录本。这上面记录的是严煜抄录的青岛医学院编写的1976年版本的《如何分析心律失常》一书的内容。只见记录本上的文字工工整整,手绘的图表和示意图清晰明了。

“当时图书馆里就这么一本关于心律失常研究方面的书,大家都要看,不得已我就用了几天时间,把这些内容全部抄录下来,这样一来我随时都可以再看。”严煜说。

记者注意到,除了手抄的医书以外,严煜在国外留学时所做的笔记、在临床工作中记录的手术记录本,都被他保存和收集起来,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他很早就开始尝试建立患者数据库,对每一个患者的病程和相关手术资料追踪溯源。

“每一台心胸外科手术对一个患者、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我们医生必须以最认真、最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是严煜教授在完成最后一次手术后写下的一段话。朴素的语言,折射出这位平凡医者不平凡的医者仁心。

(记者李波  通讯员施琳玲 邵勇林)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